2025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陕西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陕西招生代码2039)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陕西省本二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50人,包含27个专业。其中【理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通信工程(4人,四年制)、自动化(4人,四年制)、软件工程(4人,四年制);【文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日语(2人,四年制)、英语(2人,四年制)、网络与新媒体(1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24陕西省招生计划表(理科)
本科批: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陕西【本科批】共计划招收40人,涉及27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4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软件工程 | 4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网络工程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数字媒体技术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虚拟现实技术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电子信息工程 | 2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通信工程 | 4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自动化 | 4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物联网工程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2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工商管理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市场营销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物流管理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跨境电子商务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土木工程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测绘工程 | 2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建筑学(五年) | 1 | 五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风景园林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工程造价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英语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日语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广播电视学 | 1 | 四 |
陕西 | 理科 | 本二 | 网络与新媒体 | 1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24陕西省招生计划表(文科)
本科批: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陕西【本科批】共计划招收10人,涉及8个本科专业。其中日语(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工商管理(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陕西 | 文科 | 本二 | 工商管理 | 1 | 四 |
陕西 | 文科 | 本二 | 市场营销 | 1 | 四 |
陕西 | 文科 | 本二 | 物流管理 | 1 | 四 |
陕西 | 文科 | 本二 | 跨境电子商务 | 1 | 四 |
陕西 | 文科 | 本二 | 英语 | 2 | 四 |
陕西 | 文科 | 本二 | 日语 | 2 | 四 |
陕西 | 文科 | 本二 | 广播电视学 | 1 | 四 |
陕西 | 文科 | 本二 | 网络与新媒体 | 1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陕西招生吗等情况,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官网发布为准!
附: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3月,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学院是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型本科层次高等院校。目前设有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6个分院,3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注重优良学风建设,面向学生,服务社会,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发现挖掘学生个人优势,尊重学生的优良个性,强化个人优势培养。坚持学生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坚持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有机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新模式两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