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财经大学在云南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山西财经大学(在云南招生代码1413)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云南省本二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54人,包含29个专业。其中【理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数据科学(3人,四年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3人,四年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3人,四年制);【文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新闻学(2人,四年制)、人力资源管理(2人,四年制)、审计学(2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山西财经大学2024云南省招生计划表(理科)
本科批:山西财经大学在云南【本科批】共计划招收36人,涉及20个本科专业。其中数据科学(3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贸易经济(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贸易经济(迎泽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国际商务(迎泽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金融工程(迎泽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保险学(迎泽校区) | 2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工程管理(迎泽校区) | 2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工程造价(迎泽校区) | 2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迎泽校区) | 2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电子商务(迎泽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物流管理(迎泽校区)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财务管理(迎泽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资产评估(迎泽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土地资源管理(迎泽校区)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信息与计算科学(坞城校区) | 2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金融数学(坞城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迎泽校区)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迎泽校区)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迎泽校区) | 2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地理信息科学(迎泽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数字经济(迎泽校区) | 1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数据科学(迎泽校区) | 3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山西财经大学2024云南省招生计划表(文科)
本科批:山西财经大学在云南【本科批】共计划招收18人,涉及13个本科专业。其中新闻学(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经济学(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经济学 | 1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贸易经济 | 1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国际商务 | 2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财政学 | 1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金融学 | 1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税收学 | 2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会计学 | 1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审计学 | 2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资产评估 | 1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人力资源管理 | 2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行政管理 | 1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新闻学 | 2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1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云南招生吗等情况,以山西财经大学官网发布为准!
附:山西财经大学简介
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省属地方类高等院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校最早的财经大学之一,坐落于素有“龙城”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
学校教职工1741人,其中专任教师1220人,教授、副教授55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近40余人。近年来,学校坚持“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度引进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行业精英等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并出台一系列人才培育扶持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