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合肥工业大学在云南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合肥工业大学(在云南招生代码3403)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云南省本一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100人,包含26个专业。其中【理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土木工程(6人,四年制)、生物技术(4人,四年制)、勘查技术与工程(4人,四年制);【文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少数民族预科班(4人,四年制)、英语(4人,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4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合肥工业大学2024云南省招生计划表(理科)
本科批:合肥工业大学在云南【本科批】共计划招收88人,涉及24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6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少数民族预科班(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电子商务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市场营销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应用化学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通信工程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城乡规划(学制五年) | 4 | 五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金融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交通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软件工程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生物技术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药学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3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土木工程 | 6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水利水电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生物医学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环境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4 | 四 |
云南 | 理科 | 本一 | 少数民族预科班(预科)(制药工程)身体等条件要求详见学校招生章程景)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合肥工业大学2024云南省招生计划表(文科)
本科批:合肥工业大学在云南【本科批】共计划招收12人,涉及3个本科专业。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班(4人),思想政治教育(4人)。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云南 | 文科 | 本一 | 思想政治教育 | 4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一 | 英语(只招英语语种) | 4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一 | 少数民族预科班(预科)(思想政治教育) | 2 | 四 |
云南 | 文科 | 本一 | 少数民族预科班(预科)(法学)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云南招生吗等情况,以合肥工业大学官网发布为准!
附:合肥工业大学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