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国高职院校(III类)排行榜最新排名第163位,位列安徽省内高职院校排名第11名,为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
国内排在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之前的高校是: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III类全国第162名),排在之后的是:山东经贸职业学院(III类全国第164名);在安徽省内位居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之前的高校是: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III类省内第10名),排在之后的高校是: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III类省内第12名)。
2025年“校友会”、“金平果”、“软科”、“快志愿”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职院校排行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大学排名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一:历年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国排行榜(近三年)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校友会中国高职院校排行榜看,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5年全国高职院校排名(III类)第163位。
年份 | 全国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办学层次 |
---|---|---|---|---|
2025 | 163(III类)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安徽 | 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 |
2024 | 167(III类)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安徽 | 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 |
注:以上参考的为校友会排名数据,校友会将中国高职院校按照优势学科进行了分类,Ⅰ类院校为以工学门类学科专业为优势的高职院校,Ⅱ类院校为以理学及人文社科门类学科专业为优势的高职院校,Ⅲ类院校为以艺术、体育、经济、管理、农学、教育学、医学等门类学科专业为优势的高职院校。
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国排名一览表(金平果版)
按金平果公布的中国高职院校排行榜数据看,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全国排名第464位。
年份 | 全国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4 | 464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安徽 | 医药 |
2023 | 471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安徽 | 医药 |
2022 | 520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安徽 | 医药 |
二: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在安徽省内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排名仅次于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排名第11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办学层次 | 所在地 | 性质 | 全国排名 |
---|---|---|---|---|---|
9 |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区域一流高职院校 | 马鞍山市 | 公办 | 143(III类) |
10 |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 | 合肥市 | 公办 | 157(III类) |
11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 | 芜湖市 | 公办 | 163(III类) |
12 | 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 | 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 | 合肥市 | 民办 | 176(III类) |
13 |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 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 | 合肥市 | 公办 | 178(III类) |
注:省内排名由快志愿整理自校友会2025中国高职院校排名榜 |
三: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60年的芜湖市中医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率先独立升格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整合卫生教育资源,2006年、2012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先后将市中医医院、市口腔医院成建制整体划归学校。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日益增强、办学特色更加彰显,学校现为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安徽省联合培养普通专升本学生试点院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安徽省“双高”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目前学校正在奋力创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弋江、三山校区,占地面积938亩。学校设有中医学系、药学系、康复保健系、护理系、口腔医学系、临床医学系及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等8个教学系部,开办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药学、药学、护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29个专科专业,做到了医学国控专业全覆盖。学校现有在校生10428人,专任教师559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210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2人,其中教授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232人,其中博士15人。学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另有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4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