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广州中医药大学今年(2022年)在浙江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浙江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浙江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年在浙江录取分数线为:
综合类:202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浙江(1段)录取最低分602分,最低位次46272;
年份 | 科目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2 | 综合类 | 1段 | 602 / 46272 | 497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2022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浙江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年在浙江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综合类(2022浙江1段)
专业名称 | 计划数(浙江) | 学费 |
---|---|---|
中医学 (5+3一体化) | 2 | 7660 |
中医学 | 3 | 7660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1 | 7660 |
临床医学 | 1 | 7660 |
针灸推拿学 | 2 | 7660 |
康复治疗学 | 2 | 7660 |
生物技术 | 1 | 6850 |
中药学类 (含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 3 | 7660 |
药学类 (含药学、药物制剂专业) | 2 | 7660 |
临床药学 | 1 | 7660 |
应用心理学 | 2 | 6850 |
公共事业管理 | 2 | 6060 |
医学信息工程 | 3 | 6850 |
护理学 | 2 | 7660 |
助产学 | 1 | 7660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三:广州中医药大学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单位。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和“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的大学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有三元里和大学城两个校区,占地1355亩,建筑面积78万多平方米。专任教师1608人,其中正高职称503人,副高职称513人,有一批以国医大师禤国维、周岱翰为代表的著名专家教授。设有二级学院15个;2021年招生专业共有21个,有在校学生的专业共有27个。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康复治疗学七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生物技术、体育教育六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基础医学7个一级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科学技术哲学2个二级学科及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学校科研工作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获得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标志性成果“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于2016年入选《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国家“523”防治疟疾项目,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抗疟功效,为青蒿素的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国桥教授团队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许能贵教授团队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重点打造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创新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心、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科技创新中心(三元里校区)等重点平台,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