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财经大学在山东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安徽财经大学(在山东招生代码A378)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山东省1段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107人,包含27个专业。其中【综合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人,四年制)、金融学(7人,四年制)、日语(6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安徽财经大学2024山东省招生计划表(综合类)
1段:安徽财经大学在山东【1段】共计划招收107人,涉及27个1段专业。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应用统计学(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山东 | 不限 | 1段 | 经济学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 | 3 | 四 |
山东 | 物 | 1段 | 数字经济 | 5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金融学类(投资学、保险学) | 6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金融学 | 7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 | 6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国际商务 | 3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 4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物流管理 | 3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电子商务 | 3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旅游管理 | 4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供应链管理 | 2 | 四 |
山东 | 物+化 | 1段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 4 | 四 |
山东 | 物 | 1段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 5 | 四 |
山东 | 物+化 | 1段 |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 | 5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会计学 | 2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财务管理 | 2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审计学 | 3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资产评估 | 3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财政学类(财政学、税收学) | 4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6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法学 | 6 | 四 |
山东 | 物 | 1段 | 经济统计学 | 2 | 四 |
山东 | 物+化 | 1段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2 | 四 |
山东 | 物+化 | 1段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7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商务英语(外语语种为英语) | 2 | 四 |
山东 | 不限 | 1段 | 日语 | 6 | 四 |
山东 | 物+化 | 1段 | 应用统计学(中外合作办学)(与韩国高丽大学(世宗校区)合办)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山东招生吗等情况,以安徽财经大学官网发布为准!
附:安徽财经大学简介
安徽财经大学于1959年始建于合肥,时名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学校迁址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5月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目前,学校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拥有蚌埠龙湖东、西两个校区和合肥高等研究院,占地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学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百佳食堂”、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称号。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人。学校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一本批次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0317人,继续教育学生1万余人。现有50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一流专业占比位居安徽省高校第2。现有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成绩,位列2017至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人文社科类高校第3。学校不断推进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新文科”“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实践“新经管”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