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大学在青海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云南大学(在青海招生代码5229)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青海省本一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20人,包含16个专业。其中【理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计算机类(2人,四年制)、生物育种科学(1人,四年制)、建筑学(1人,五年制);【文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工商管理类(2人,四年制)、法学(2人,四年制)、历史学(1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云南大学2024青海省招生计划表(理科)
本科批:云南大学在青海【本科批】共计划招收12人,涉及11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类(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经济学类(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经济学类(包含专业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大类培养分流办法详见(云南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地理信息科学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大气科学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生态学(菁英班)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电子信息类(包含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类培养分流办法详见(云南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其中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专业第三、四学年学费12000元/年。)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计算机类(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大类培养分流办法详见(云南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其中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专业第三、四学年学费12000元/年。) | 2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大类培养分流办法详见(云南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建筑学(五年制) | 1 | 五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生物育种科学 | 1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云南大学2024青海省招生计划表(文科)
本科批:云南大学在青海【本科批】共计划招收8人,涉及6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类(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经济学类(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经济学类(包含专业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大类培养分流办法详见(云南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 1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经济学(经济学+统计学双学士学位) | 1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法学 | 2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汉语言文学 | 1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历史学(国家历史学基地班) | 1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工商管理类(包含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大类培养分流办法详见(云南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青海招生吗等情况,以云南大学官网发布为准!
附:云南大学简介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2年继续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同时,我校践行教书与育人、学校与社会、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相融合的培养理念,在培养模式上采用“通识及大类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的三阶段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学生完成通识课程和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完成专业课程学习,打牢专业基础,提高专业能力,拓展专业思维;第三阶段根据个人学业或职业发展规划完成个性拓展课程学习);还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按照“转出无限制、转入达条件”的原则,积极鼓励一、二年级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同学申请辅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