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北师范大学在青海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西北师范大学(在青海招生代码6106)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青海省本一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28人,包含16个专业。其中【理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4人,四年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人,四年制)、物流管理(2人,四年制);【文科】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心理学类(2人,四年制)、新闻学(2人,四年制)、阿拉伯语(2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西北师范大学2024青海省招生计划表(理科)
本科批:西北师范大学在青海【本科批】共计划招收18人,涉及10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4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生物技术(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 2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生物技术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物联网工程 | 2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2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物流管理 | 2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教育技术学(师范类。)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 2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统计学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 | 1 | 四 |
青海 | 理科 | 本一 | 制药工程 | 1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西北师范大学2024青海省招生计划表(文科)
本科批:西北师范大学在青海【本科批】共计划招收10人,涉及6个本科专业。其中心理学类(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国际经济与贸易(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1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阿拉伯语 | 2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新闻学 | 2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心理学类(师范类。包含专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 2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 | 1 | 四 |
青海 | 文科 | 本一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1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青海招生吗等情况,以西北师范大学官网发布为准!
附:西北师范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
【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和“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2021年,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3个孔子学院。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其他部级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5个,甘肃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7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其他各类省级研究平台25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