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重庆市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重庆招生代码1147)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重庆市本科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38人,包含18个专业。其中【物理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材料类(5人,四年制)、地质学类(4人,四年制)、地质类(3人,四年制);【历史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英语(2人,四年制)、翻译(1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4重庆市招生计划表(物理类)
本科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重庆【本科批】共计划招收35人,涉及17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类(5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测控技术与仪器(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地质类(不招色盲色弱、单色识别不全。包含专业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能源)、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地质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 | 3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地质学(燕山书院创新班)(不招色盲色弱、单色识别不全) | 1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地质工程(民族班)(只招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 | 2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材料类(民族班)(不招色盲色弱、单色识别不全。只招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包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2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材料类(不招色盲色弱、单色识别不全。包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3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地质学类(不招色盲色弱、单色识别不全。包含专业地质学、地质学(地质地球物理复合)、地质学(旅游地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 4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智能建造 | 2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地质工程 | 1 | 四 |
重庆 | 物+不限 | 本科 | 翻译(只招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需外语口试) | 1 | 四 |
重庆 | 物+不限 | 本科 | 工商管理类(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包含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 | 2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软件工程 | 2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人工智能 | 2 | 四 |
重庆 | 物+不限 | 本科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不招单色识别不全) | 2 | 四 |
重庆 | 物+不限 | 本科 | 经济学(不招单色识别不全) | 1 | 四 |
重庆 | 物+不限 | 本科 | 法学 | 2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地球物理学(不招色盲、单色识别不全) | 1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1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1 | 四 |
重庆 | 物+化 | 本科 | 智能地球探测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4重庆市招生计划表(历史类)
本科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重庆【本科批】共计划招收3人,涉及2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翻译(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重庆 | 史+不限 | 本科 | 翻译(备注以上所有专业只招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需外语口试) | 1 | 四 |
重庆 | 史+不限 | 本科 | 英语(备注以上所有专业只招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需外语口试)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重庆招生吗等情况,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官网发布为准!
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 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学校已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南昆士兰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超过 60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 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 计划”)5 项,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 13项。学校依托“中非高校20+20 合作计划”,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