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广东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广东招生代码13022)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广东省本科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45人,包含14个专业。其中【物理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人,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人,四年制)、电子信息工程(4人,四年制);【历史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4人,四年制)、金融学(4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4广东省招生计划表(物理类)
本科批: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广东【本科批】共计划招收37人,涉及12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信息与计算科学(2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5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智能制造工程(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3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3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电子信息工程(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4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信息与计算科学(学费4800元/学年)(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2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费6325元/学年)(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5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3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土木工程(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2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智能建造(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2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工业设计(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2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化学工程与工艺(培养绿色化工与制药人才(住宿费待定;特征要求不招色盲色弱;办学地点校本部)) | 3 | 四 |
广东 | 物+化 | 本科 | 生物工程(住宿费待定;特征要求不招色盲色弱;办学地点校本部) | 3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4广东省招生计划表(历史类)
本科批: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广东【本科批】共计划招收8人,涉及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4人),金融学(4人)。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广东 | 史+不限 | 本科 | 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住宿费待定;成绩要求外语≥100分;办学地点校本部;备注具体培养模式和学习费用请查看学校网站) | 4 | 四 |
广东 | 史+不限 | 本科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住宿费待定;成绩要求外语≥100分;办学地点校本部;备注具体培养模式和学习费用请查看学校网站) | 4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广东招生吗等情况,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官网发布为准!
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简介
学校坚持“为国家和地区培养卓越专业人才”重要理念,继承弘扬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学术文化精髓,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努力建设“省内一流、全国百强”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大学。2013至2019年,连续7年位居国内同类院校排行榜第1名;近3年排名稳定在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主榜全国第250余位。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以工科为主,理、文、法、经、管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国家海洋局研发与服务中心1个;省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特色)专业1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点3个;市级重点学科19个、重点专业17个、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创新团队10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特色学院1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个。与浙江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校研究生近300人,累计培养近1600人。建有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