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甘肃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甘肃招生代码3353)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甘肃省本科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65人,包含30个专业。其中【物理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大气科学(6人,四年制)、电子科学与技术(3人,四年制)、网络空间安全(3人,四年制);【历史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市场营销(2人,四年制)、电子商务(2人,四年制)、人力资源管理(2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4甘肃省招生计划表(物理类)
本科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甘肃【本科批】共计划招收51人,涉及23个本科专业。其中大气科学(6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应用物理学(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甘肃 | 物+不限 | 本科 | 经济统计学 | 2 | 四 |
甘肃 | 物+不限 | 本科 | 金融工程 | 2 | 四 |
甘肃 | 物+不限 | 本科 | 工程管理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大气科学 | 6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电子信息工程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通信工程 | 3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应用气象学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测绘工程 | 1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应用物理学 | 1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环境工程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软件工程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环境科学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自动化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信息安全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网络空间安全 | 3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机械电子工程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 2 | 四 |
甘肃 | 物+化 | 本科 | 气象技术与工程 | 2 | 四 |
甘肃 | 物+地 | 本科 | 地理信息科学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4甘肃省招生计划表(历史类)
本科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甘肃【本科批】共计划招收14人,涉及7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2人),翻译(2人)。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甘肃 | 史+不限 | 本科 | 翻译(只招英语考生) | 2 | 四 |
甘肃 | 史+不限 | 本科 | 会计学 | 2 | 四 |
甘肃 | 史+不限 | 本科 | 财务管理 | 2 | 四 |
甘肃 | 史+不限 | 本科 | 社会工作 | 2 | 四 |
甘肃 | 史+不限 | 本科 | 人力资源管理 | 2 | 四 |
甘肃 | 史+不限 | 本科 | 电子商务 | 2 | 四 |
甘肃 | 史+不限 | 本科 | 市场营销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甘肃招生吗等情况,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官网发布为准!
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是国际CDIO组织、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正式成员。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支撑气象、统计、国防等事业发展,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现有2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6个市厅级科研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1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奖3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