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理工大学在江苏省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人数(参考2024):
陕西理工大学(在江苏招生代码716704、716705、716706、716707、716708、716701、716702、716703)2024年普通高考面向江苏省本科一共计划招生人数为66人,包含23个专业。其中【物理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1人,四年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人,四年制)、网络工程(10人,四年制);【历史类】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地理科学(2人,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2人,四年制)、物流管理(2人,四年制)。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今年最新计划请查询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一、陕西理工大学2024江苏省招生计划表(物理类)
本科批:陕西理工大学在江苏【本科批】共计划招收48人,涉及17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多,智能制造工程(1人)专业招生人数最少。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江苏 | 物+不限 | 本科 | 应用心理学 | 2 | 四 |
江苏 | 物+不限 | 本科 | 工商管理 | 1 | 四 |
江苏 | 物+不限 | 本科 | 物流管理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10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10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网络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10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应用统计学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智能制造工程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2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通信工程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人工智能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土木工程 | 1 | 四 |
江苏 | 物+化 | 本科 | 环境工程 | 1 | 四 |
江苏 | 物+政 | 本科 | 教育技术学 | 1 | 四 |
江苏 | 物+地 | 本科 | 地理科学(师范)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陕西理工大学2024江苏省招生计划表(历史类)
本科批:陕西理工大学在江苏【本科批】共计划招收18人,涉及9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2人),法学(2人)。
招生省份 | 选科要求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
江苏 | 史+不限 | 本科 | 法学 | 2 | 四 |
江苏 | 史+不限 | 本科 | 学前教育(师范) | 2 | 四 |
江苏 | 史+不限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2 | 四 |
江苏 | 史+不限 | 本科 | 英语(师范) | 2 | 四 |
江苏 | 史+不限 | 本科 | 广播电视学 | 2 | 四 |
江苏 | 史+不限 | 本科 | 工商管理 | 2 | 四 |
江苏 | 史+不限 | 本科 | 物流管理 | 2 | 四 |
江苏 | 史+政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2 | 四 |
江苏 | 史+地 | 本科 | 地理科学(师范) | 2 | 四 |
新高考网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招生计划人数并不是实际录取人数,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以及2025年在江苏招生吗等情况,以陕西理工大学官网发布为准!
附:陕西理工大学简介
陕西理工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1958年,为解决陕南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急需人才,汉中大学成立,1978年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1965年,适应三线建设战略需要,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在汉中设立,1978年北大分校撤离后,在原址建立陕西工学院;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学校在陕西省内实现一批次本科招生。
陕西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抓“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坚持内涵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努力创建以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实现学校事业发展新突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