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最新排名第14位,位列黑龙江省内大学排名第1名,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国内排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前的高校是:中山大学(全国第13名),排在之后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全国第14名);在黑龙江省内位居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省内第2名)。
2025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Qs”、“U.S.News”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校排行榜。哈尔滨工业大学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一:历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排行榜(近三年)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哈尔滨工业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14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5 | 1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
2024 | 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
2023 | 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哈尔滨工业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6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4 | 1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2023 | 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2022 | 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QS版)
按QS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哈尔滨工业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0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4 | 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2023 | 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2022 | 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4.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US.News版)
按US.News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13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3 | 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2022 | 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理工 |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黑龙江省内高校排名第1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办学层次 | 所在地 | 性质 | 全国排名 |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 哈尔滨市 | 公办 | 14 |
2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中国一流大学 | 哈尔滨市 | 公办 | 61 |
3 | 东北林业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哈尔滨市 | 公办 | 97 |
4 | 东北农业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哈尔滨市 | 公办 | 98 |
注:省内排名由快志愿整理自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榜 |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是否是985 | 是 | 是否是211 | 是 |
是否是双一流 | 是 | 主管单位 | 工信部 |
创建时间 | 1920年 | 博士点数量 | 31 |
硕士点数量 | 41 | 学校类型 | 公办 |
所在城市 | 黑龙江 哈尔滨市 | 办学层次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C9、E9、国防七子、101计划 |
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住所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学校大力赓续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传统,坚持“稳、引、培、评”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成了一支享有“八百壮士”美誉的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8人(含双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