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全国最新排名第713位,位列吉林省内排名第19名。
国内排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之前的高校是:太原工业学院(全国第712名),排在之后的是:长沙师范学院(全国第714名);在吉林省内位居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之前的是:吉林农业大学(省内第18名),排在之后的是:白城师范学院(省内第20名)。
2024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Qs”、“U.S.News”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校排行榜。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一:历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全国排行榜(近三年)
1.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544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544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吉林 长春市 | 师范 | 省属 |
2023 | 442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吉林 长春市 | 师范 | 省属 |
2022 | 452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吉林 长春市 | 师范 | 省属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7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377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吉林 长春市 | 师范 | 省属 |
2023 | 367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吉林 长春市 | 师范 | 省属 |
2022 | 366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吉林 长春市 | 师范 | 省属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省内排名一览表(2023)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吉林省内排名仅次于吉林农业大学,排名第19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8 | 吉林农业大学 | 农林 | 长春市 | 省重点,保研 | 公办 |
19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师范 | 长春市 | 省属 | 公办 |
20 | 白城师范学院 | 师范 | 白城市 | 省属 | 公办 |
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简介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省政府 |
创建时间 | 1979年 | 博士点数量 | 一级:0,二级:0 |
硕士点数量 | 一级:0,二级:0 | 学校类型 | 师范类 |
所在城市 | 长春市 | 办学层次 | 省属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学校前身为1959年筹建的吉林省劳动厅技工学校;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隶属原国家劳动总局;1983年,划归吉林省管理并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0年8月,吉林省经济贸易学校并入学校;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8月,吉林省国际商务学校并入学校。
服务职教、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以职教师资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技术教育“三位一体”,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在办学属性上,坚持应用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三性”统一;在办学特色上,突出职业师范教育特色;在内涵及载体建设上,始终致力于职教师资培养、职教师资培训、职教科学研究、职教信息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在服务职教全局上,注重发挥职教师资保障、职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示范和职教文化建设四大母机功能。
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获第七届吉林省教学成果奖14项,获第八届吉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承担省级以上教研项目近500项。学校是人社部确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点校,拥有“1+X”证书试点项目27个,证书考核工种涵盖33个本科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9个,拥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47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首批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双师双能”培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高等学校工程创新训练中心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