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是一所985、211、双一流、国家重点、保研、研究生院、E9、省部共建、101计划大学,学校办学实力强,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共开设32个学院,98个本科专业,那么大连理工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排名怎么样?学什么专业好?
一:大连理工大学王牌专业名单(最新)
1、国家级特色专业24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水利水电工程、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应用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生物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化学、功能材料、信息与计算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化学工程。
2、辽宁省级特色专业7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
3、学科评估(第四轮):A(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A-(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B+(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软件工程)、B(应用经济学、物理学、化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公共管理)、B-(哲学、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C+(生物学、光学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C(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4、双一流建设学科: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这些都是大连理工大学优势特色专业,是本校排名最好的专业,也是志愿填报热门选择的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前景都不错!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大连理工大学专业排名榜,欢迎参考!
二:大连理工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大连理工大学王牌专业排名(研究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全国第2名)、化学工程与工艺(全国第3名)、土木工程(全国第4名)、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全国第1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全国第1名)、公共事业管理(全国第2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全国第2名)、应用化学(全国第3名)、水利水电工程(全国第4名)、城乡规划(全国第4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
A++ | 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3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4 | 土木工程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2 | 公共事业管理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2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3 | 应用化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4 | 水利水电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4 | 城乡规划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5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5 | 工程力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6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6 | 英语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7 | 思想政治教育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 | 功能材料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7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8 | 电子信息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9 | 应用物理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9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0 | 工程管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1 | 环境科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2 | 生物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2 | 建筑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6 | 工商管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7 | 车辆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8 | 软件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9 | 市场营销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4 | 环境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9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31 | 金融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35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36 | 自动化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4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 |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2 | 数理基础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3 | 环境生态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3 | 能源化学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网络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 | 生物信息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 | 运动康复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9 | 环境设计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10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11 | 广播电视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2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2 | 物流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 | 交通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 | 金属材料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4 | 数字媒体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15 | 物流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17 | 工业设计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8 | 安全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8 | 材料物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0 | 制药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1 | 生物医学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3 | 物联网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3 | 翻译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4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9 | 俄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3 | 日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6 | 生物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2 | 视觉传达设计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5 | 电子商务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3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4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69 | 通信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7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6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0 | 海洋技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4 | 知识产权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9 | 雕塑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9 | 管理科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7 | 汉语言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9 | 商务英语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1 | 运动训练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0 | 艺术设计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0 | 哲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4 | 工业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69 | 人力资源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5 | 药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96 | 生物技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22 | 经济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51 | 汉语言文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08 | 法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三:大连理工大学王牌专业简介
1.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2003年教育部针对国内对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设计人才大量需求的现状而最新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是多学科交叉高技术密集的学科,是现代电子信息科技的核心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开发、电子系统集成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集成人才为目标,重视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水利水电工程
本专业是以力学、水文学等为基础,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相关的基本理论及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方法,研究消除水灾、科学利用水资源及水能资源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加快江河治理、优先发展水电、开发利用水能——清洁再生能源,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当务之急,这使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 。
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本专业任务是运用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该专业已成为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材料工业、机电产品等工业技术的龙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各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5.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四:大连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4个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辽宁)培训基地,1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全国首批);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智能控制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社会计算与认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生物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模塑建材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低碳能源与碳封存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应用数学中心,35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2个辽宁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5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个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6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2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63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3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牵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63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3项、优秀奖14项。
学校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围绕“完善拓展‘一带一路’,深耕东北亚、深化欧美”国家及地区国际合作的区域战略布局,全方位开展教学、师资、人才培养、科研和组织管理国际化工作。目前,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313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起中国卓越大学联盟-日本国立六大学联盟以及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19个国际大学联盟。学校建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作高校分别是日本立命馆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合作高校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有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等各类450余项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年选派规模达2500余人次;教师长短期出国(境)公派、进修、参会、访问年均1700余人次;年均聘请长短期海外专家学者近600人来校工作访学;2023年以来学校有留学生1660人,其中学历生占比56.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