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是一所985、211、双一流、国家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大学,学校办学实力强,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共开设65个学院,127个本科专业,那么中山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排名怎么样?学什么专业好?
一:中山大学王牌专业名单(最新)
1、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护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网络工程、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软件工程、历史学、会计学、哲学、人类学、行政管理。
2、广东省级特色专业3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预防医学。
3、省重点、培育专业专业2个:预防医学、护理学。
4、学科评估(第四轮):A+(生态学、工商管理)、A(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A-(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B+(法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B(政治学、考古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B-(心理学、世界史、力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C(大气科学、地质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中西医结合)。
5、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这些都是中山大学优势特色专业,是本校排名最好的专业,也是志愿填报热门选择的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前景都不错!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中山大学专业排名榜,欢迎参考!
二:中山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中山大学王牌专业排名(研究型):生态学(全国第1名)、工商管理(全国第2名)、临床医学(全国第3名)、行政管理(全国第4名)、思想政治教育(全国第5名)、哲学(全国第6名)、数学与应用数学(全国第9名)、人类学(全国第1名)、法医学(全国第1名)、逻辑学(全国第1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
A++ | 1 | 生态学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2 | 工商管理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3 | 临床医学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4 | 行政管理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5 | 思想政治教育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6 | 哲学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9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人类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法医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逻辑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2 | 旅游管理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2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3 | 海洋科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3 | 图书馆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4 | 基础医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5 | 社会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6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6 | 口腔医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7 | 生物科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8 | 历史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9 | 会计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9 | 预防医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4 | 化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 | 保密管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3 | 网络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4 | 材料物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5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5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7 | 物流管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7 | 公共事业管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7 | 应用心理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8 | 人力资源管理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0 | 国际政治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0 | 考古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2 | 生物医学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2 | 社会工作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3 | 金融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3 | 地理科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3 | 药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4 | 城乡规划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6 | 物理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7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8 | 软件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9 | 市场营销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9 | 英语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9 | 生物技术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9 | 应用化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3 | 新闻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4 | 经济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35 | 法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50 | 汉语言文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 | 公共关系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2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3 | 管理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应用气象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6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6 | 网络空间安全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7 | 航空航天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7 | 大气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0 | 西班牙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0 | 地质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0 | 酒店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1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2 | 档案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 | 阿拉伯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 | 传播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5 | 麻醉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5 | 保险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5 | 医学影像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5 | 汉语言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地理信息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7 | 朝鲜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8 | 音乐表演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9 | 材料化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0 | 德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1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2 | 心理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2 | 法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5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9 | 俄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1 | 环境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1 | 信息安全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2 | 财政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3 | 日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7 | 医学检验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1 | 统计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3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5 | 电子商务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6 | 财务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7 | 生物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1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9 | 护理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2 | 环境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4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96 | 土木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12 | 自动化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2 | 海洋资源与环境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A+ | 2 | 海洋工程与技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7 | 化学生物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0 | 天文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2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4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5 | 民族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A | 15 | 人工智能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6 | 地球物理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7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7 | 生物信息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1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7 | 信息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0 | 应用统计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0 | 国际商务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2 | 地质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3 | 数字媒体技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交通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9 | 数字媒体艺术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2 | 农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4 | 康复治疗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0 | 广告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4 | 翻译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7 | 艺术设计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41 | 通信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三:中山大学王牌专业简介
1.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必修的大学公共课程,二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另外,各个学校还会根据本校教师的治学专长,开设一些选修课。
2.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3.法医学
法医学是应用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药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理论和技能解决法律问题的循证医学,用于侦察犯罪和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科学证据。法医学应该看成是沟通“法学”与“医学”两个学科门类的桥梁学科。
4.化学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中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
5.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一般大学都设在生命科学院内,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兄弟专业。其专业涉及面相当广,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神经学,生理学,组织学,解剖学等。生物科学(和生物学不同),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行为和生物起源、进化与遗传发育等,经历实验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科学等发展时期。
四:中山大学简介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办学特质。
中山大学现有70个院系,在招本科专业94个,研究生教育已涵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中山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动教学改革,推进学部制改革,组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塑造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引领未来的高水平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