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211、双一流、国家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大学,学校办学实力强,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共开设8个学院,25个本科专业,那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排名怎么样?学什么专业好?
一: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名单(最新)
1、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医学、公共事业管理。
2、北京市级特色专业2个: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3、学科评估(第四轮):A+(中医学、中西医结合)、B+(中药学)。
4、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这些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优势特色专业,是本校排名最好的专业,也是志愿填报热门选择的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前景都不错!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榜,欢迎参考!
二:北京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医学(全国第1名)、针灸推拿学(全国第3名)、中药学(全国第4名)、护理学(全国第11名)、药学(全国第13名)、制药工程(全国第15名)、中药制药(全国第1名)、公共事业管理(全国第30名)、药事管理(全国第3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全国第4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
A++ | 1 | 中医学 | 8★ | 世界一流专业 |
A+ | 3 | 针灸推拿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4 | 中药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11 | 护理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3 | 药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5 | 制药工程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1 | 中药制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0 | 公共事业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3 | 药事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A+ | 4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1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1 | 康复治疗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93 | 生物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38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61 | 法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80 | 工商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31 | 英语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简介
1.针灸推拿学
针灸和推拿属养生治病之道。针、灸有别,针法指在体表的腧穴上进行针刺、叩击、放血等操作,灸则指用艾绒做成艾柱、艾条或艾绒装入温灸器中,点燃后熏灼皮肤的一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2.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3.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4.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四: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瑶琪,校长徐安龙。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5个专业学位类别,囊括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以及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所在单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