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被软科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62位,实力仅次于江苏科技大学;在安徽省内排名第4位,排在安徽建筑大学之上。
一、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1、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一览表(全国)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103所大学上榜。其中,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62名,仅排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5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B+ | 黑龙江 |
58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海南大学 | B+ | 海南 |
59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贵州大学 | B+ | 贵州 |
59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B+ | 广西 |
61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江苏科技大学 | B+ | 江苏 |
62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安徽 |
63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南昌航空大学 | B | 江西 |
64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天津科技大学 | B | 天津 |
65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齐鲁工业大学 | B | 山东 |
66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华侨大学 | B | 福建 |
6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北京工商大学 | B | 北京 |
2、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一览表(本省)
在安徽省,共有6所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安徽工业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位列安徽省内第4名,超越了安徽建筑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合肥 | 5 |
2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安徽大学 | A | 合肥 | 20 |
3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合肥 | 33 |
4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马鞍山 | 62 |
5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安徽建筑大学 | B | 合肥 | 70 |
6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安徽理工大学 | B | 淮南 | 93 |
二、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本校怎么样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安徽工业大学共有68个专业上榜。其中,安徽工业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安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车辆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安全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工业设计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三、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简介
安徽工业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类别为理学类,隶属于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24年安徽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80人,学费为5200元/年。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能够在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成型及其它相关行业,特别是在聚合物改性领域从事设计、研发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 5 年左右的工作实践或深造学习,期望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专业能力):具有系统思维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成型加工、设计与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目标2(职业能力):能够面向冶金、交通、汽车、石油化工、轻工等行业,在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成型加工、设计与应用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和技术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达到工程师等相关执业水平。目标3(工程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掌握工程经济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在高分子材料工程实践中能够分析、评价和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伦理、政策、环境和持续发展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目标4(发展能力):具有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