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学院2024年的高考招生工作已经结束,最新录取投档线已对外公布,那今年山西工学院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山西工学院官网权威发布整理的:2024年山西工学院在各省市录取分数线及位次排名一览表,欢迎2025年考生高考志愿填报参考!
2024年山西工学院录取分数线:
一、山西工学院录取分数线2024(在本省)
山西工学院2024年在山西省(普通类本科二批B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423分、文科453分。
二、山西工学院录取分数线2024(在外省市)
1、在湖北省(普通类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为:物理类488分。
2、在浙江省(普通类平行录取一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综合类523分。
3、在天津市(普通类本科批A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综合类518分。
4、在福建省(普通类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为:物理类511分。
5、在安徽省(普通类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为:物理类503分。
三、山西工学院2024年录取分数线一览表(官方最新发布)
包含2024年山西工学院在各省市录取的最低分、最低位次,包含单列类(选考外语)、较高收费等。
省份 | 科目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浙江(平行录取一段) | 综合 | 523 | 142235 | 492 |
云南(本科二批及预科) | 理科 | 494 | 54184 | 420 |
山西(本科二批B段) | 理科 | 423 | 97398 | 418 |
文科 | 453 | 22701 | 446 | |
黑龙江(本科批) | 物理类 | 442 | 54983 | 360 |
安徽(本科批) | 物理类 | 503 | 121131 | 465 |
新疆(本科二批) | 理科 | 346 | - | 262 |
单列类(选考外语)(理科) | 304 | - | 262 | |
四川(本科二批) | 理科 | 505 | 128623 | 459 |
河南(本科二批) | 理科 | 489 | 165958 | 396 |
较高收费(理科) | 467 | 203994 | 396 | |
宁夏(本科二批) | 理科 | 443 | 12278 | 371 |
湖北(本科批) | 物理类 | 488 | 99420 | 437 |
福建(本科批) | 物理类 | 511 | 66723 | 449 |
贵州(本科批) | 物理类 | 507 | 46925 | 380 |
河北(本科批) | 历史类 | 514 | 30559 | 449 |
物理类 | 490 | 138648 | 448 | |
陕西(本科二批) | 理科 | 452 | 77220 | 372 |
文科 | 461 | 22800 | 397 | |
海南(本科批) | 综合 | 563 | 19861 | 483 |
天津(本科批A段) | 综合 | 518 | 33731 | 475 |
辽宁(本科批) | 物理类 | 457 | 73847 | 368 |
青海(本科一段) | 理科 | 410 | 8255 | 343 |
广西(本科批) | 物理类 | 463 | 82993 | 371 |
广东(本科批) | 物理类 | 500 | 148271 | 442 |
甘肃(本科批C段) | 物理类 | 479 | 41502 | 370 |
北京(本科批) | 综合 | 484 | 35756 | 434 |
重庆(本科批) | 物理类 | 508 | 56230 | 427 |
江西(本科批) | 物理类 | 501 | 85597 | 448 |
山东(普通类一段) | 综合 | 461 | 276058 | 444 |
湖南(本科批) | 物理类 | 474 | 121082 | 422 |
上海(本科批) | 综合 | 413 | 39823 | 403 |
江苏(本科批) | 物理类 | 508 | 134800 | 462 |
附:山西工学院简介
山西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理工类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朔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2021年6月3日正式挂牌成立。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277.9亩,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2000人,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当前在校学生5862人。2021年招生3500人;2022年招生4300人。
学校定位为“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做好朔州的事情”。结合朔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在教师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协同创新,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科学研究和产业行业人员培训等一系列的高水平服务。建校一年来,学校获批山西省教育厅“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项目1项;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49项;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2项;科技成果在本省转化5项;为事业单位、企业培训5000余人次,有力服务地方人文、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市校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