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宿州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宿州学院2024年在江苏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物理类】本科批497分;【历史类】本科批530分。
以下为2022-2024年宿州学院历年在江苏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考生可参考最近三年趋势预测今年江苏高考多少分能上宿州学院。
宿州学院近三年在江苏录取分数线:
1、2024年宿州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497分;【历史类】本科批530分。
2、2023年宿州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516分;【历史类】本科批526分。
3、2022年宿州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483分;【历史类】本科批516分。
历年各批次招生详细数据,详见如下表格,或登录快志愿AI模拟填报助手获取。
附:宿州学院近三年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2-2024)
建议重点关注近三年的录取位次排名,可以将宿州学院历年在江苏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进行对比。
1、宿州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2024
年份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物理类(物+化) | 本科 | 497 | 148964 | 462 |
2024 | 历史类(史+地)(02专业组) | 本科 | 527 | 28204 | 478 |
2024 | 历史类(史+不限)(01专业组) | 本科 | 530 | 26805 | 478 |
2、宿州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2023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物理类(物+化)(03专业组) | 本科 | 489 | 138274 | 448 |
2023 | 物理类(物+不限)(02专业组)(以下各专业均在教育园区校区学习) | 本科 | 494 | 133441 | 448 |
2023 | 物理类(物+化或物+生)(04专业组) | 本科 | 499 | 128535 | 448 |
2023 | 物理类(物+地或物+化)(05专业组) | 本科 | 516 | 111339 | 448 |
2023 | 历史类(史+不限) | 本科 | 526 | 28083 | 474 |
3、宿州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2022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2 | 物理类(物+化)(04专业组) | 本科 | 478 | 128317 | 429 |
2022 | 物理类(物+不限)(03专业组) | 本科 | 483 | 123895 | 429 |
2022 | 物理类(物+化或物+生)(05专业组) | 本科 | 483 | 123895 | 429 |
2022 | 历史类(史+不限)(01专业组) | 本科 | 509 | 31697 | 471 |
2022 | 历史类(史+地或史+化)(02专业组) | 本科 | 516 | 27560 | 471 |
注:最低分是指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宿州学院在江苏各专业历年录取分,详见:快志愿助手。
宿州学院简介:
宿州学院坐落在全国文明城市、皖北历史文化名城——宿州市,是安徽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创办于1949年,1983年升格更名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升本更名为宿州学院,2009年获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5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思路,深入实施“4510”校地联合科创行动(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4链融合”;推动专业、产业、企业、就业和事业“5业联动”;围绕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建设10大校地联合科创平台,助推校地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助力校地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持续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已与600余家市、县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名优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集聚资源、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开放办学之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依托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厅级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五年(2019年-2023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84项,获省部级以及行业协会(学会)科研奖励2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00多篇,被SCI、EI检索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96部;授权国际专利39项、国家发明专利120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00余项,50篇咨询报告被省市有关部门采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