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网

2022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2023-01-01 15:05:43

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北京科技大学今年(2022年)在甘肃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2022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在甘肃录取分数线为:

1、理科: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本一)录取最低分547分,最低位次4557;

2、文科: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本一)录取最低分519分,最低位次2785;

年份科目录取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理科本一547 / 4557442
2022文科本一519 / 2785485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二:2022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在甘肃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文科(2022甘肃本一)

专业名称计划数(甘肃)学费
社会科学试验班 (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社会管理)专业学习)65000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日语、德语)(招英语考生。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英语、日语、德语专业学习)45000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专业学习)150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理科(2022甘肃本一)

专业名称计划数(甘肃)学费
工科试验班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类、自动化类、机械类、通信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第一学年末在全校所有工科专业范围内按专业限额方式进行专业选择)15000
理科试验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机械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通信工程、土木类、安全工程、数学类、应用物理学)(前一年半执行特定培养计划,第三学期末主要根据学生志愿选专业。完成试验班教学计划综合排名前50%的学生可申请本博连读,未进入本博连读者第七学期可申请保研)25000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专业学习)15000
应用物理学 25000
机械类 (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工业设计)(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工业设计专业学习)650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学习)55000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能源、环境专业)(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习)55000
储能科学与工程 25000
通信工程 25000
自动化类 (自动化、人工智能、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自动化、人工智能、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学习)65000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专业学习)35000
土木类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习)35000
矿业类 (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习)35000
安全工程 25000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专业学习)25000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学生进校一年后,可进入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专业学习)250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北京科技大学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99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642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957人,其中专任教师2067人(含自主招收博士后),在站博士后386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双聘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8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21年9月,共申请专利10596项,授权专利6833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82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学校“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科学贡献。近五年学校“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