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网

202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2019~2021年分数线)

2022-12-30 19:36:09

今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已公布: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在广东专科录取分数历史类最低分432分,物理类最低分432分。具体详见如下表格:

202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2019~2021年分数线)

一:202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录取分数线(最低分+最低位次)

1.历史类:

年份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432 / 10572218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物理类:

年份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432 / 25254718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以上就是新高考网志愿填报平台整理的2022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的招生录取分数线数据,可作为2023年即将高考的考生家长们参考,做到心中有数,加紧备考,争取考上你心仪的大学!

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的历年录取分数线(2019-2021)

考生们可以根据往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分数和最低位次进行预测和指导志愿填报,看看2023年多少分可以上!!

1、202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录取分数线

年份科目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1历史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406 / 135722160
2021物理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96 / 25677916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2020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录取分数线

年份科目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0物理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88 / 240086160
2020历史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97 / 13133216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3、2019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录取分数线

年份科目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19物理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18 / 274704160
2019历史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416 / 14729417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是全国首家、江苏唯一的信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是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工信部中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教育部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牵头单位、中国软件产教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方理事会执行秘书处单位、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长三角地区软件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入选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和江苏省首批高职扩招试点院校。

学校创办于1962年,初名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1980年更名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市电子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充满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高职园区,占地1,042亩,建筑总面积32.03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334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5394人、全日制留学生95人,教职工824人。设有软件与大数据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智能装备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产业工匠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大学外语部、体育部等4个教学部。

学校秉承“立足信息产业,培育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注工业互联网,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高素质人才需求。现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骨干专业7个、实训基地8个、精品课程9门、资源共享课程3门、优秀教学团队4个(含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牵头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全国性职教集团1个、区域性职教集团(联盟)3个,并建有省品牌专业3个、省骨干专业7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实训基地9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人文社科重点建设和培育基地2个,省教学名师3名,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