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今年(2022年)在黑龙江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黑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2年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为:
1、理科:2022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本一A)录取最低分548分,最低位次6589;
2、文科:2022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本一A)录取最低分549分,最低位次1073;
年份 | 科目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2 | 理科 | 本一A | 548 / 6589 | 429 |
2022 | 文科 | 本一A | 549 / 1073 | 463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二:2022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2年在黑龙江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文科(2022黑龙江本一A)
专业名称 | 计划数(黑龙江) | 学费 |
---|---|---|
法学类 (法学) | 1 | 5000 |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翻译)招英语考生) | 1 | 6000 |
网络与新媒体 | 1 | 5000 |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 | 1 | 5000 |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 1 | 5000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2、理科(2022黑龙江本一A)
专业名称 | 计划数(黑龙江) | 学费 |
---|---|---|
经济学类 (金融学、经济学) | 2 | 5000 |
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1 | 5500 |
物理学类 (应用物理学) | 1 | 5500 |
机械类 (机械工程) | 1 | 5500 |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 | 5500 |
能源动力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 | 5 | 5500 |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能动) | 6 | 5500 |
能源动力类 (氢能科学与工程)(氢能) | 1 | 5500 |
能源动力类 (储能科学与工程)(储能) | 2 | 5500 |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12 | 5500 |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 4 | 5500 |
自动化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测控) | 2 | 5500 |
自动化类 (自动化、机器人工程)(自动化) | 4 | 5500 |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 | 3 | 5500 |
计算机类 (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智能) | 1 | 5500 |
土木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1 | 5500 |
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1 | 5500 |
核工程类 (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3 | 5500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应用化学环境科学) | 4 | 5500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2 | 5000 |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 | 3 | 5000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 | 1 | 5000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三: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9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的420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72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0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