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网

2022安徽大学在吉林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2019~2021年分数线)

2022-12-26 14:45:47

今年安徽大学在吉林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已公布:安徽大学2022年在吉林。具体详见如下表格:

2022安徽大学在吉林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2019~2021年分数线)

一:2022安徽大学在吉林录取分数线(最低分+最低位次)

1.理科:

年份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安徽大学本一A- / -488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文科:

年份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安徽大学本一A- / -511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以上就是新高考网志愿填报平台整理的2022年安徽大学在吉林的招生录取分数线数据,可作为2023年即将高考的考生家长们参考,做到心中有数,加紧备考,争取考上你心仪的大学!

二:安徽大学在吉林的历年录取分数线(2019-2021)

考生们可以根据往年安徽大学的录取分数和最低位次进行预测和指导志愿填报,看看2023年多少分可以上!!

1、2021安徽大学在吉林录取分数线

年份科目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1理科安徽大学(中外合作)本一501 / 14514482
2021理科安徽大学本一530 / 9672482
2021文科安徽大学本一535 / 2565519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2020安徽大学在吉林录取分数线

年份科目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0理科安徽大学(中外合作)本一A517 / 17784517
2020理科安徽大学本一A558 / 10278517
2020文科安徽大学本一A570 / 1747543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3、2019安徽大学在吉林录取分数线

年份科目学校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19理科安徽大学本一A570 / 9675530
2019文科安徽大学本一A567 / 1781544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安徽大学简介: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保障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体系,四区一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1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80万余册;拥有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28个学院,87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38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1位),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现有本科生25303人、博硕士研究生10509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保持在35%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5‰);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4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018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