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在湖南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物理类】本科批671分;【历史类】本科批655分。
以下为2022-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年在湖南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考生可参考最近三年趋势预测今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近三年在湖南录取分数线:
1、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671分;【历史类】本科批655分。
2、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664分;【历史类】本科批648分。
3、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648分;【历史类】本科批632分。
历年各批次招生详细数据,详见如下表格,或登录快志愿AI模拟填报助手获取。
附:中国人民大学近三年在湖南的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2-2024)
建议重点关注近三年的录取位次排名,可以将中国人民大学历年在湖南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进行对比。
1、中国人民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2024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物理类(物+不限)(第310组)(国家专项) | 本科 | 643 | 3126 | 422 |
2024 | 物理类(物+化)(第311组)(国家专项) | 本科 | 644 | 2980 | 422 |
2024 | 物理类(物+不限)(第108组) | 本科 | 664 | 1006 | 422 |
2024 | 物理类(物+化)(第109组) | 本科 | 671 | 610 | 422 |
2024 | 历史类(史+不限)(第307组)(国家专项) | 本科 | 636 | 242 | 438 |
2024 | 历史类(史+政)(第106组) | 本科 | 644 | 121 | 438 |
2024 | 历史类(史+不限)(第105组) | 本科 | 645 | 112 | 438 |
2024 | 历史类(史+不限)(第104组) | 本科 | 655 | 49 | 438 |
2、中国人民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2023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物理类(物+不限)(第308组)(国家专项) | 本科 | 645 | 2917 | 415 |
2023 | 物理类(物+不限)(第106组) | 本科 | 664 | 803 | 415 |
2023 | 历史类(史+不限)(第307组)(国家专项)(北京市) | 本科 | 640 | 215 | 428 |
2023 | 历史类(史+不限)(第104组)(北京市) | 本科 | 648 | 111 | 428 |
2023 | 历史类(史+政)(第105组)(北京市) | 本科 | 648 | 111 | 428 |
3、中国人民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2022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2 | 物理类(物+化)(第9组)(国家专项)(北京市) | 本科 | 630 | 2157 | 414 |
2022 | 物理类(物+不限)(第7组)(国家专项)(北京市) | 本科 | 632 | 1925 | 414 |
2022 | 物理类(物+不限)(第3组)(北京市) | 本科 | 648 | 624 | 414 |
2022 | 历史类(史+政)(第6组)(国家专项) | 本科 | 628 | 142 | 451 |
2022 | 历史类(史+不限)(第5组)(国家专项) | 本科 | 630 | 123 | 451 |
2022 | 历史类(史+不限)(第1组) | 本科 | 632 | 105 | 451 |
2022 | 历史类(史+政)(第2组) | 本科 | 632 | 105 | 451 |
注:最低分是指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中国人民大学在湖南各专业历年录取分,详见:快志愿助手。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领性贡献,新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并走向全国。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校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截至2024年1月,学校同61个国家和地区的312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