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长春工业大学在四川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长春工业大学2024年在四川最低录取分数线预估为:【理科】本二批494分左右。
以下为2021-2023年长春工业大学历年在四川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考生可参考最近三年趋势预测今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近三年在四川录取分数线:
1、2023年长春工业大学在四川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二批494分(位次113851)。
2、2022年长春工业大学在四川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二批486分(位次114886)。
3、2021年长春工业大学在四川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二批486分(位次119673);专科批425分(位次180388);【文科】本二批533分(位次22501);专科批472分(位次69265)。
历年各批次招生详细数据,详见如下表格,或登录快志愿AI模拟填报助手获取。
附:长春工业大学近三年在四川的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1-2023)
建议重点关注近三年的录取位次排名,可以将长春工业大学历年在四川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进行对比。
1、长春工业大学在四川录取分数线2023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四川 | 理科 | 本二批 | 494 | 113851 | 433 |
2023 | 四川 | 理科 | 本二批 | 503 | 103118 | 433 |
各专业分,详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2、长春工业大学在四川录取分数线2022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2 | 四川 | 理科 | 本二批 | 486 | 114886 | 426 |
2022 | 四川 | 理科 | 本二批 | 492 | 108045 | 426 |
各专业分,详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3、长春工业大学在四川录取分数线2021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1 | 四川 | 理科 | 本二批 | 486 | 119673 | 430 |
2021 | 四川 | 理科 | 本二批 | 503 | 101496 | 430 |
2021 | 四川 | 理科 | 专科批 | 425 | 180388 | 150 |
2021 | 四川 | 文科 | 本二批 | 533 | 22501 | 474 |
2021 | 四川 | 文科 | 专科批 | 472 | 69265 | 150 |
各专业分,详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最低分是指普通类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不包含提前批、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即达到此分数线的考生有机会参与相应批次的录取,但实际录取分数线会因各专业竞争情况、报考人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长春工业大学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2年,建校初期是国家为筹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先后经历了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70年6月吉林工学院与吉林工业大学合并,1978年10月复校。2000年9月,长春煤炭工业学校、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工业设计学校并入。2002年3月,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之一的省属重点高校,2004年再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20年3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现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省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9年我校自然指数进入全国高校200强。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900余项,获得科技经费3.6亿余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艺术基金16项。科研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吉林省专利金奖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始终坚持科技研发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制约传统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科学和科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在碳纤维、搅拌摩擦焊、ABS树脂、微纳与超精密加工、汽车安全气囊生产线、冶金节能、金属材料强韧化、功能高分子材料、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在省内相应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支撑和引领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