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南京师范大学2024年在贵州最低录取分数线预估为:【物理类】本一批540分左右;【历史类】本一批594分左右。
以下为2021-2023年南京师范大学历年在贵州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考生可参考最近三年趋势预测今年贵州高考多少分能上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近三年在贵州录取分数线:
1、2023年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一批542分(位次14781);【文科】本一批593分(位次2687)。
2、2022年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一批535分(位次13261);【文科】本一批611分(位次1551)。
3、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一批562分(位次7528);【文科】本一批623分(位次1429)。
历年各批次招生详细数据,详见如下表格,或登录快志愿AI模拟填报助手获取。
附:南京师范大学近三年在贵州的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1-2023)
建议重点关注近三年的录取位次排名,可以将南京师范大学历年在贵州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进行对比。
1、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2023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贵州 | 理科 | 本一批 | 542 | 14781 | 459 |
2023 | 贵州 | 文科 | 本一批 | 593 | 2687 | 545 |
各专业分,详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2、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2022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2 | 贵州 | 理科 | 本一批 | 535 | 13261 | 451 |
2022 | 贵州 | 文科 | 本一批 | 611 | 1551 | 549 |
各专业分,详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3、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2021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1 | 贵州 | 理科 | 本一批 | 562 | 7528 | 456 |
2021 | 贵州 | 文科 | 本一批 | 623 | 1429 | 556 |
各专业分,详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最低分是指普通类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不包含提前批、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即达到此分数线的考生有机会参与相应批次的录取,但实际录取分数线会因各专业竞争情况、报考人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8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开放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7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3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在地方建设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