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年在河南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理科】本一批605分;【文科】本一批571分。
以下为2022-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年在河南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考生可参考最近三年趋势预测今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三年在河南录取分数线:
1、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一批605分;【文科】本一批571分。
2、202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一批593分;【文科】本一批597分。
3、202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理科】本一批580分;【文科】本一批567分。
历年各批次招生详细数据,详见如下表格,或登录快志愿AI模拟填报助手获取。
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三年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2-2024)
建议重点关注近三年的录取位次排名,可以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年在河南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进行对比。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2024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理科(较高收费)(住宿费分为800元/年/生、1200元/年/生、1500元/年/生三种。) | 本一 | 563 | 57281 | 511 |
2024 | 理科(住宿费分为800元/年/生、1200元/年/生、1500元/年/生三种。) | 本一 | 591 | 30123 | 511 |
2024 | 理科(定向)(住宿费分为800元/年/生、1200元/年/生、1500元/年/生三种) | 本一 | 605 | 20456 | 511 |
2024 | 文科 | 本一 | 571 | 6515 | 521 |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2023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理科(较高收费) | 本一 | 573 | 44106 | 514 |
2023 | 理科 | 本一 | 593 | 26587 | 514 |
2023 | 文科 | 本一 | 597 | 5216 | 547 |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2022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2 | 理科(较高收费)(住宿费分为800元/年/生、1200元/年/生、1500元/年/生三种。) | 本一 | 550 | 59236 | 509 |
2022 | 理科(住宿费分为800元/年/生、1200元/年/生、1500元/年/生三种。) | 本一 | 580 | 28410 | 509 |
2022 | 文科 | 本一 | 567 | 6099 | 527 |
注:最低分是指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河南各专业历年录取分,详见:快志愿助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因服务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1960年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题)258项、省部级项目417项,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标志性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8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608项,获授权专利6908项,获软件著作权254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另获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学校获批“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外专项目53项,3名外籍专家荣获江苏省外专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6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百人计划”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