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网

2022广东工业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2023-02-15 09:52:48

广东工业大学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广东工业大学今年(2022年)在安徽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2022广东工业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在安徽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广东工业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安徽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广东工业大学2022年在安徽录取分数线为:

1、理科: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在安徽(本一)录取最低分549分,最低位次39561;

2、文科: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在安徽(本一)录取最低分541分,最低位次12085;

年份科目录取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理科本一549 / 39561491
2022文科本一541 / 12085523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二:2022广东工业大学在安徽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广东工业大学2022年在安徽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理科(2022安徽本一)

专业名称计划数(安徽)学费
化学工程与工艺 (6850元/年;不招色盲、色弱者)56850
土木工程 (6850元/年)56850
环境工程 (6850元/年)56850
生物工程 (6850元/年;不招色盲、色弱者)46850
应用化学 (6850元/年;不招色盲、色弱者)56850
自动化类 (6850元/年;含自动化、机器人工程;自动化(创新班、卓越工程师班)第二学期选拔;机器人工程专业不直接招生,第一学期在自动化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数学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录取生中选拔;不招色盲者)5685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6850元/年;不招色盲者)46850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6060元/年;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第三学期专业分流)46060
电子科学与技术 (6850元/年;含卓越工程师班,第二学期选拔;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46850
机械类 (6850元/年;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第三学期专业分流;机械电子工程(创新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在专业分流后选拔)56850
电子信息类 (6850元/年;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第五学期专业分流;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在专业分流后选拔;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56850
材料类 (6850元/年;含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第三学期专业分流;材料类(创新班)在专业分流后选拔;不招色盲、色弱者)56850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850元/年;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46850
电子商务 (6060元/年)4606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6850元/年;含卓越工程师班,第六学期选拔;不招色盲者)56850
计算机类 (6850元/年;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第三学期专业分流;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在专业分流后选拔;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5685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文科(2022安徽本一)

专业名称计划数(安徽)学费
经济学 (6060元/年)36060
外国语言文学类 (6850元/年;含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第三学期专业分流)36850
国际经济与贸易 (6060元/年)36060
工商管理类 (6060元/年;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第三学期专业分流)46060
社会工作 (6060元/年)3606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广东工业大学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而成。2021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400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35-50名。U.S.News2021世界大学工程学排行榜内地排名第39位、世界排名第166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00多人、副高级职称约700人。拥有全职院士1人,聘有外籍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拥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达100多人次,珠江学者、青年珠江学者、省“杰青”等省级人才100多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14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6个、省教学名师16人。

学校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目前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1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IC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软物质等多个领域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落地建设。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