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贵州中医药大学2024年在江苏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物理类】本科批562分;【历史类】本科批529分。
以下为2022-2024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历年在江苏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考生可参考最近三年趋势预测今年江苏高考多少分能上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近三年在江苏录取分数线:
1、2024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562分;【历史类】本科批529分。
2、2023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562分;【历史类】本科批520分。
3、2022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最低为:【物理类】本科批536分;【历史类】本科批506分。
历年各批次招生详细数据,详见如下表格,或登录快志愿AI模拟填报助手获取。
附:贵州中医药大学近三年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2-2024)
建议重点关注近三年的录取位次排名,可以将贵州中医药大学历年在江苏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位次进行对比。
1、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2024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物理类(物+化)(03专业组)(中外合作办学)(贵阳) | 本科 | 516 | 124308 | 462 |
2024 | 物理类(物+不限)(02专业组)(贵阳) | 本科 | 533 | 102418 | 462 |
2024 | 物理类(物+化)(05专业组)(贵阳) | 本科 | 533 | 102418 | 462 |
2024 | 物理类(物+化)(06专业组)(贵阳) | 本科 | 543 | 89635 | 462 |
2024 | 物理类(物+化)(04专业组)(贵阳) | 本科 | 562 | 67047 | 462 |
2024 | 历史类(史+不限) | 本科 | 529 | 27265 | 478 |
2、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2023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物理类(物+化或物+生)(05专业组)(中外合作办学)(原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 本科 | 523 | 104327 | 448 |
2023 | 物理类(物+化)(03专业组)(原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 本科 | 534 | 93121 | 448 |
2023 | 物理类(物+化或物+生)(04专业组)(以下各专业均在花溪校区学习(原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 本科 | 549 | 78084 | 448 |
2023 | 物理类(物+不限)(02专业组)(原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 本科 | 562 | 65451 | 448 |
2023 | 历史类(史+不限) | 本科 | 520 | 30948 | 474 |
3、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2022
年份 | 科目(招生方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2 | 物理类(物+化或物+生)(05专业组)(中外合作办学)(原贵阳中医学院) | 本科 | 505 | 102463 | 429 |
2022 | 物理类(物+化)(03专业组)(原贵阳中医学院) | 本科 | 513 | 94145 | 429 |
2022 | 物理类(物+化或物+生)(04专业组)(以下各专业均在花溪校区学习(原贵阳中医学院) | 本科 | 530 | 76087 | 429 |
2022 | 物理类(物+不限)(02专业组)(原贵阳中医学院) | 本科 | 536 | 69575 | 429 |
2022 | 历史类(史+不限) | 本科 | 506 | 33553 | 471 |
注:最低分是指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江苏各专业历年录取分,详见:快志愿助手。
贵州中医药大学简介:
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贵阳中医学院”。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努力建立以东盟为中心,辐射全球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英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