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网

2022兰州大学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2023-01-22 17:21:22

兰州大学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兰州大学今年(2022年)在福建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2022兰州大学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兰州大学在福建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兰州大学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兰州大学2022年在福建录取分数线为:

1、历史类:2022年兰州大学在福建(本科)录取最低分595分,最低位次1514;

2、物理类:2022年兰州大学在福建(本科)录取最低分610分,最低位次6289;

年份科目录取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历史类本科595 / 1514468
2022物理类本科610 / 6289428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二:2022兰州大学在福建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兰州大学2022年在福建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物理类(2022福建本科)

专业名称计划数(福建)学费
经济学类 (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65500
数学类 (含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75800
物理学类 (含物理学(基地班)、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85800
应用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方向)55800
数字媒体技术 35800
水利类 (含水文与水资源工程。)65800
化学类 (含化学(基地班)、化学、应用化学。)65800
生物科学类 (含生物科学(基地班)、生物技术(基地班)、生物科学、生物技术。)65800
生物信息学 45800
材料类 (含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85800
电子信息类 (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人工智能。)85800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55800
化工与制药类 (含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45800
核工程与核技术 45800
口腔医学 66200
临床医学类 (含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学)126200
工商管理类 (含行政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55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外合作办学)(数据科学方向)(只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非英语语种考生不宜报考。)15650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历史类(2022福建本科)

专业名称计划数(福建)学费
经济学类 (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35500
知识产权 35500
社会学 35500
日语 (语种日语,英语。)35500
工商管理类 (含行政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5500
政治学类 (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35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含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35500
新闻传播学类 (含新闻学、广播电视学)35500
广告学 355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兰州大学简介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

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