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高考历史类635分左右(633分、634分、635分、636分、63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安徽历史类考生63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安徽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安徽高考分数线,安徽历史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62分。安徽历史类63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安徽高考63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安徽历史类63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厦门大学(最低637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最低636分)、华东师范大学(最低635分)、中国政法大学(最低634分)、厦门大学(最低638分)。
二:安徽历史类63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86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安徽历史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63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753名到第788名,共有36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安徽历史类63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公办 | 637 | 698 | 本科 |
2 | 中山大学 | 公办 | 637 | 693 | 本科 |
3 | 厦门大学 | 公办 | 637 | 701 | 本科 |
4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 公办 | 636 | 747 | 本科 |
5 | 华东师范大学 | 公办 | 635 | 779 | 本科 |
6 | 中国政法大学 | 公办 | 634 | 803 | 本科 |
7 | 西安交通大学 | 公办 | 638 | 660 | 本科 |
8 | 厦门大学 | 公办 | 638 | 638 | 本科 |
9 | 厦门大学 | 公办 | 637 | 701 | 本科 |
10 | 四川大学 | 公办 | 632 | 920 | 本科 |
以上“2025年安徽高考历史类63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安徽录取线都在635分左右(共有86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安徽历史类63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中山大学简介: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学校现有学生59267名,其中本科生24539名,研究生31194名,国际学生3534人,来自136个生源国;本科招生专业7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目前学校共有省部级及以上基地228个,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