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网

安徽高考530分算什么水平(全省排名多少位次)

2025-02-22 16:26:13

安徽高考530分难吗?在安徽高考530分什么概念?530分在安徽省能排多少名?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历年安徽高考物理类和历史类530分在全省位次排名,一起来看看安徽高考530分以上有多少人,能上什么大学,以供2025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

安徽高考530分算什么水平(全省排名多少位次)

一:在安徽高考530分算什么水平(近三年)

高考530分在安徽省算高吗?能排第几名?根据安徽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档次表可知:

1、2024年安徽高考530分排名

物理类: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85740-86973名,同分人数1234人,超出本科批分数线65分(本科批465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72%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历史类: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8284-18623名,同分人数340人,超出本科批分数线68分(本科批462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8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2024年安徽高考本科批为物理类465分、历史类462分。若是物理类考生,安徽省53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线了;若是历史类考生,安徽省530分也已经达到本科批次线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挑选一个好院校或者一个好专业!

2、2023年安徽高考53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1864-12156名,同分人数293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35分(本一批495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71%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56405-57222名,同分人数818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48分(本一批482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70%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3、2022年安徽高考53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7000-17583名,同分人数584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7分(本一批523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76%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55125-56053名,同分人数929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39分(本一批491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69%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二:安徽高考530分能上的大学

1、历史类

2025年安徽历史类53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7所):

省内:阜阳师范大学(最低530分),安徽中医药大学(最低523分)。

省外:江西警察学院(最低522分),兰州交通大学(最低525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最低521分),宁波工程学院(最低523分),景德镇陶瓷大学(最低528分)。

2、物理类

2025年安徽物理类53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安徽中医药大学(最低524分),合肥大学(最低529分),安庆师范大学(最低521分),合肥师范学院(最低521分),安徽医科大学(最低527分)。

省外:北方民族大学(最低529分),大连民族大学(最低527分),山西医科大学(最低521分),湖南农业大学(最低530分),陕西中医药大学(最低530分)。

附:安徽高考530分院校推荐

安徽医科大学

2024年安徽医科大学在安徽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478分(本科)、物理类519分(本科)。

学校创立之初,胸怀仁心医民、精医报国梦想的郭琦元、张锡祺、汤蠡舟、余云岫、李祖蔚、胡定安、陈邦典、万昕等一大批医学教育家在校任教,著书立说、陶育良医、康民济世。98年来,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安医人,始终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践行“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弘扬“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五万余名高等医学专门人才,涌现出以毛泽东同志的保健医生朱仲丽、被称为“中国手”的于仲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服务“两弹一星”工程的蒋本沂、临床药理学开创者徐叔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校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校地、校院和校企广泛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成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副主席单位。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筹建安徽医科大学深圳研究院。加快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打造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采取“学院+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建设,为推动我省医学教育创新、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同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南非、加纳、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