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525分左右(523分、524分、525分、526分、52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文科考生52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青海高考分数线,青海文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411分。青海文科52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青海高考52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青海历史类52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苏州大学(最低527分)、中央财经大学(民族预科班)(最低525分)、华东理工大学(最低523分)、华东政法大学(最低528分)、复旦大学医学院(最低522分)。
二:青海历史类52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51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青海文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2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441名到第451名,共有11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青海历史类52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苏州大学 | 公办 | 527 | 425 | 本一 |
2 | 中央财经大学(民族预科班) | 公办 | 525 | 451 | 本一 |
3 | 山东大学 | 公办 | 523 | 476 | 本一 |
4 | 湖南大学 | 公办 | 523 | 476 | 本一 |
5 | 华东理工大学 | 公办 | 523 | 476 | 本一 |
6 | 厦门大学(民族预科班) | 公办 | 528 | 410 | 本一 |
7 | 吉林大学 | 公办 | 528 | 410 | 本一 |
8 | 华东政法大学 | 公办 | 528 | 410 | 本一 |
9 | 华东理工大学 | 公办 | 523 | 476 | 本一 |
10 | 复旦大学医学院 | 公办 | 522 | 492 | 本一 |
以上“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52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525分左右(共有51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青海历史类52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中央财经大学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拥有国家金融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智库机构。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7项。学校举办的各类论坛和高水平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127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3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4万册。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学校已连续13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光荣称号。
学校对标世界一流,面向社会需求,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局面,与国境外17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获批10个科技部“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有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127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3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4万册。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学校已连续13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光荣称号。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4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校友中3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当选海外院士,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和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