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高考历史类560分左右(558分、559分、560分、561分、56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内蒙古文科考生56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内蒙古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内蒙古高考分数线,内蒙古文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478分。内蒙古文科560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内蒙古高考560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内蒙古历史类56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厦门大学(B)(最低562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最低560分)、西南大学(艺术类专业)(最低559分)、东北大学(最低563分)、北京中医药大学(最低557分)。
二:内蒙古历史类56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59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内蒙古文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6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285名到第1324名,共有40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内蒙古历史类56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厦门大学(B) | 公办 | 562 | 1235 | 本一B |
2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 | 公办 | 560 | 1324 | 本一A |
3 | 中国药科大学 | 公办 | 559 | 1370 | 本一A |
4 | 西南大学(艺术类专业) | 公办 | 559 | 1370 | 本一A |
5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公办 | 563 | 1191 | 本一A |
6 | 东北大学 | 公办 | 563 | 1191 | 本一A |
7 | 中央民族大学 | 公办 | 557 | 1436 | 本一A |
8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公办 | 557 | 1436 | 本一A |
9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B) | 公办 | 556 | 1479 | 本一B |
10 | 南京师范大学 | 公办 | 556 | 1479 | 本一A |
以上“2025年内蒙古高考历史类56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内蒙古录取线都在560分左右(共有59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内蒙古历史类56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中国传媒大学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在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69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学校坚持“系统治理、创新图强、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统筹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持续深化学校各领域综合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治理新模式。创新提出“保持上热、加热中温、解决下凉”党建十二字方案,在国内率先推出本科艺术类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全流程改革,建设具有中传特色的专硕专博培养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的教育质量监测与督导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培育、保障”三大体系,对学校进行面向未来的战略性、结构性全面布局。同时,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基础,统筹推进党政职能部门改革、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工程质量管理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国际化发展改革等各项改革,着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央民族大学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学校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瑶琪,校长唐志书。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