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高考物理类665分左右(663分、664分、665分、666分、66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河南理科考生66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河南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河南高考分数线,河南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511分。河南理科66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河南高考66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河南物理类66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护类)(最低666分)、西安交通大学(最低664分)、上海交通大学(农林矿)(最低663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最低668分)、东南大学(最低661分)。
二:河南物理类66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32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河南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66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605名到第1714名,共有110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河南物理类66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护类) | 公办 | 666 | 1604 | 本一 |
2 | 西安交通大学 | 公办 | 664 | 1823 | 本一 |
3 | 上海交通大学(农林矿) | 公办 | 663 | 1942 | 本一 |
4 | 北京理工大学 | 公办 | 668 | 1410 | 本一 |
5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公办 | 668 | 1410 | 本一 |
6 | 复旦大学医学院(其他单列) | 公办 | 661 | 2157 | 本一 |
7 | 东南大学 | 公办 | 661 | 2157 | 本一 |
8 | 浙江大学医学院 | 公办 | 660 | 2272 | 本一 |
9 | 中国人民大学 | 公办 | 655 | 2955 | 本一 |
10 | 北京理工大学(单列专业) | 公办 | 654 | 3120 | 本一 |
以上“2025年河南高考物理类66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河南录取线都在665分左右(共有32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河南物理类66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学科建设释放新活力。学校坚持“四个面向”,遵循“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统筹兼顾“学术追求”与“行业引领”,持续弘扬学科发展特色,逐步形成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工理管文医协同发展格局。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强国铸器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