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高考物理类595分左右(593分、594分、595分、596分、59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贵州物理类考生59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贵州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贵州高考分数线,贵州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80分。贵州物理类59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贵州高考59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贵州物理类59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上海财经大学(最低597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最低596分)、武汉理工大学(最低595分)、东北大学(最低594分)、西南财经大学(最低593分)。
二:贵州物理类59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95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贵州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9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9779名到第10058名,共有280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贵州物理类59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上海财经大学 | 公办 | 597 | 9450 | 本科 |
2 | 东南大学 | 公办 | 596 | 9647 | 本科 |
3 | 西北工业大学 | 公办 | 596 | 9752 | 本科 |
4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公办 | 596 | 9592 | 本科 |
5 | 湖南大学 | 公办 | 595 | 9890 | 本科 |
6 | 武汉理工大学 | 公办 | 595 | 10034 | 本科 |
7 | 中国政法大学 | 公办 | 594 | 10174 | 本科 |
8 | 东北大学 | 公办 | 594 | 10208 | 本科 |
9 | 北京科技大学 | 公办 | 593 | 10371 | 本科 |
10 | 西南财经大学 | 公办 | 593 | 10482 | 本科 |
以上“2025年贵州高考物理类59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贵州录取线都在595分左右(共有95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贵州物理类59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上海财经大学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工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学校占地812.9亩,共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截至2023年9月,现有各类在校生19483人,从学生分类看,全日制本科生8040人,硕士生7226人,博士生1408人,留学生334人。有专职教师968人,正高级256人,副高级372人。
湖南大学简介:
湖南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建有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4项,获批“强基计划”招生改革试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0门,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金奖9项。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海外1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来自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东北大学简介: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办学,先后辗转于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在“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推动有组织科技创新,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学校建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科技基地1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十三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14项,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科技论文,涵盖众多前沿领域重要成果。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创新,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发展路径,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