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物工程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湖北招生生物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4所。在本省,只有武汉轻工大学1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工程类专业;而在省外,有3所高校面向湖北省招生生物工程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东北大学。
一、湖北生物工程类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湖北省招生生物工程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湖北生物工程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在湖北招生生物工程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内本科批院校只有武汉轻工大学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7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武汉轻工大学 | 生物工程类 | 本科批 | 527 |
2、湖北生物工程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湖北招生生物工程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3所,排名前三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东北大学(629分)、华东理工大学(619分)、长沙理工大学(574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东北大学 | 生物工程类 | 本科批 | 629 |
2 | 华东理工大学 | 生物工程类 | 本科批 | 619 |
3 | 长沙理工大学 | 生物工程类 | 本科批 | 574 |
二、在湖北招生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大学简介
1、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创建于1951年,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湖北省第一批本科招生高校。学校舍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6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96万余册,数据库53种,电子图书234万余册,电子期刊50万余册,拥有7个优势特色学科相关数据库和机构知识库平台,是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湖北省自动化水平优秀级图书馆。
学校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断强化学习、应用、探究、创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一大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拥有实验教学(中心)27个,其中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入选首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教育培训基地,获批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近三届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优秀教学成果奖3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学校以“常青科技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本科生、研究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各类学科竞赛中,每年均荣获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能创新”的优良素质,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2、东北大学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办学,先后辗转于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在“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1个学院(部),形成了以工为主、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1个,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8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
3、华东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127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3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4万册。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学校已连续13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光荣称号。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科研,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近3000项。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