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黑龙江招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32所。在本省,只有哈尔滨石油学院1所高校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而在省外,有31所高校面向黑龙江省招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吉林大学。
一、黑龙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黑龙江省招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黑龙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在黑龙江招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理工类)的省内本科批院校只有哈尔滨石油学院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01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哈尔滨石油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01 |
2、黑龙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黑龙江招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31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吉林大学(582分)、深圳大学(563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560分)、西南交通大学(556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552分)、河北工业大学(550分)、长安大学(545分)、上海电力大学(544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543分)、长沙理工大学(535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吉林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82 |
2 | 深圳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63 |
3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60 |
4 | 西南交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56 |
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52 |
6 | 河北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50 |
7 | 长安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45 |
8 | 上海电力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44 |
9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43 |
10 | 长沙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一批 | 535 | ... |
22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84 |
23 | 商丘师范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76 |
24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75 |
25 | 新疆农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53 |
26 | 南昌理工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35 |
27 | 天津仁爱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22 |
28 |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17 |
29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16 |
30 |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11 |
31 | 三亚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二批 | 301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黑龙江省招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黑龙江招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简介
1、哈尔滨石油学院
哈尔滨石油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3 年创办于大庆市,后迁址至哈尔滨市。2012年转设更名为哈尔滨石油学院,2020 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面向全国 22 个省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2000余名。现有教师 600 余名,自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近50%。教师队伍中既有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二级教授、省级教学名师,也有来自国内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国外学习归来的青年才俊。学校占地面积 89.0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3.03 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面积 3.38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8355.05 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近 93.91 万册。
2、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入选高校,工信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学校是我国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先后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8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促进了全校师生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了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培养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生培养,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学生来校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国际化校园氛围有效提升。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逐步建成,科研国际化工作有序推进。
3、贵州理工学院
学校坚持“特色创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重工厚理、强管兴文、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探索和构建“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发展体系。2014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框架下,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202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学校建有国家级健康智造众创空间和镁及镁合金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共建教育部“喀斯特地区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熔盐电化反应实验基地。建有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轻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岩溶工程地质与隐伏矿产资源特色重点实验室等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特种功能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理工学院院士工作站、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建有航空轻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果酒酿造工程技术、能源化学转化新材料等3个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智能优化与数据挖掘、隐伏矿床勘测等3个团队是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有贵州省绿色过程工程人才基地和贵州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基地共2个省级人才基地,拥有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氟硅材料工程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联合共建贵州磷石膏研究院、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贵阳市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资源勘查工程教师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校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29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800余篇,其中,近三年ESI前1%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10论文、SCI一区二区论文达150余篇。主持研制国际ISO标准2项,主持和参与研制起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27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