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慧交通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重庆招生智慧交通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6所。在本省,只有重庆交通大学1所高校开设了智慧交通专业;而在省外,有5所高校面向重庆市招生智慧交通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西南交通大学。
一、重庆智慧交通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重庆市招生智慧交通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重庆智慧交通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在重庆招生智慧交通专业(理工类)的省内本科批院校只有重庆交通大学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7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重庆交通大学 | 智慧交通 | 本科 | 517 |
2、重庆智慧交通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重庆招生智慧交通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5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西南交通大学(591分)、合肥工业大学(575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499分)、福建理工大学(475分)、山东交通学院(473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西南交通大学 | 智慧交通 | 本科 | 591 |
2 | 合肥工业大学 | 智慧交通 | 本科 | 575 |
3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智慧交通 | 本科 | 499 |
4 | 福建理工大学 | 智慧交通 | 本科 | 475 |
5 | 山东交通学院 | 智慧交通 | 本科 | 473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重庆市招生智慧交通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重庆招生智慧交通专业的大学简介
1、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51年,根据毛主席指示,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邓小平主持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学校,时名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60年,组建重庆交通学院。随后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等相继并入。2000年,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管理,为省部共建高校。2006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并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面向未来,学校将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弘扬“甘当路石、进无止境”办学传统,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争创一流,努力建设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培养“德才兼备、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大力开展本科教育分类培养和以“研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8985人、硕士研究生13130人、博士研究生3265人、留学生463人。学校成功获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有74个专业进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7个;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学校有71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成效显著,77级以后的毕业生中产生了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0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3、合肥工业大学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千人一名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成效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持续广泛追踪报道。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年度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稳居安徽省科研院所首位,是在皖输出技术合同额最多的高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