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四川招生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5所。在本省,只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1所高校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而在省外,有4所高校面向四川省招生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吉林大学。
一、四川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四川省招生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四川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在四川招生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理工类)的省内本科批院校只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52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本一批 | 552 |
2、四川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四川招生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4所,排名前三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吉林大学(626分)、河南工业大学(535分)、厦门理工学院(524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吉林大学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本一批 | 626 |
2 | 河南工业大学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本一批 | 535 |
3 | 厦门理工学院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本二批 | 524 |
4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本二批 | 507 |
二、在四川招生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大学简介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是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单位。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博士800余人,高级职称650余人,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贡专家等120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10余人,聘请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
2、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籍学生75080(全日制71757人、非全日制3323人),其中预科生149人,本科生41830人,硕士生22766人(全日制19914人、非全日制2852人),博士生9552人(全日制9081人、非全日制471人),留学生780人。
3、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秉持“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成为“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共与60多所国际优质大学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实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海外名校共同开展师生交流和中外人才联合培养,与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等国高校共建“高端轴承研究中心”“金砖经济研究中心”“工业物联网研究院”等多个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厦门市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基地建设,成功入选为“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联盟单位”“金砖示范单位”。实施高端外专引智和海外教授聘请计划,招收侨生、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国际生到校学习。在闽台合作上先行先试,与30多所台湾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不断创新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建“海峡商贸学院”,与逢甲大学等合作“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宸鸿科技集团开启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与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获批为“厦台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示范校”“厦台产教融合办学试点学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