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管理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甘肃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17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华南理工大学。
一、甘肃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甘肃省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甘肃旅游管理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甘肃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文史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7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华南理工大学(570分)、南昌大学(542分)、湖南师范大学(537分)、海南大学(533分)、河南大学(533分)、浙江工商大学(526分)、天津财经大学(515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515分)、重庆工商大学(509分)、上海师范大学(504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华南理工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70 |
2 | 南昌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42 |
3 | 湖南师范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37 |
4 | 海南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33 |
5 | 河南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33 |
6 | 浙江工商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26 |
7 | 天津财经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15 |
8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15 |
9 | 重庆工商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09 |
10 | 上海师范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04 |
11 | 天津商业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04 |
12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502 |
13 | 海南师范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489 |
14 | 河南师范大学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488 |
15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441 |
16 |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434 |
17 | 海口经济学院 | 旅游管理类 | 本科批 | 420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甘肃省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甘肃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简介
1、海南大学
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海甸校区、儋州校区、观澜湖校区、崖州湾科教园、城西科教园,分布在海口、三亚、儋州等地,校园占地面积6192亩,环境典雅大方、阳光温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浓郁热带风情。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校舍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高标准科研试验基地3500余亩。
科研实力强劲。共建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有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近五年,自然科学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062项,人文社科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77项。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等奖项。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现有教职工226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8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千人计划、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56人次,全国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智库领军人才等194人次;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9个、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2万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82万人,研究生5950人。65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25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享有“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美称的德阳市,占地面积2432.4亩。
培养目标精准笃定,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秉持“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办学理念,“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四新”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