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专科批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内蒙古招生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批的专科高校一共有3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一、内蒙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专科批院校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内蒙古招生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排名较好的专科批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内蒙古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专科批院校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内蒙古招生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理工类)的省外专科批院校一共有3所,排名前三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299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265分)、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民办)(247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 轮机工程技术 | 专科 | 299 |
2 |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 轮机工程技术 | 专科 | 265 |
3 |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民办) | 轮机工程技术 | 专科 | 247 |
二、在内蒙古招生专科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简介
1、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由交通部于1975年建校,现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省港口集团主办,是一所国有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1000余亩,现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在校学生14000余人。
二、立德树人、深耕港航,搭建独具特色育人模式
2、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所培养远洋船员的专门学校。初创于1951年,其前身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和全国海员总工会创办的海员训练班和1956年长江航运管理局创办的南京河运工人技术学校。办学70余年,学校几经更名、转隶、并校和升格,专业得到全面拓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持续深化,先后培养出近20万名优秀校友,遍布全球,涌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艘远洋轮船长陈宏泽、中远海运集团原副总裁叶伟龙、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陈绍泽等一大批精英翘楚。学校也被誉为“新中国优秀航运人才的摇篮”。
学校是全国首批履行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建有国家海事局“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挪威-德国劳氏船级社DNV-GL质量认证体系“双体系”的院校,是亚丁湾护航船长的首批选派单位。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荷兰海事大学、马来西亚海事学院、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33所国(境)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办50余项合作和交流项目;与巴拿马、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巴拿马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和巴拿马船员培训基地,与孟加拉国人力与资源培训局共建中孟海事人才教育合作平台,培训非学历外籍船员和航海类整班制学历留学生。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丹麦马士基成立了首家马士基(中国)培训中心;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成立“一带一路”应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和“一带一路”海员培养与发展国际协作组并定期举办海员培养与发展国际论坛;创建“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和“江苏海院-泰华(缅甸)船员学院”2所海外办学点,联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阿联酋郑和学院(阿布扎比)”;中缅“中文+航海职业技能”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四批“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承接交通部“中非友谊”合作项目,成立援外培训中心,培训非洲地区港口与航运技能人才;搭建省级对台教育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海峡两岸航海文化节。
3、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福建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职业高等院校,2005年开工建设,2009年正式招收全日制学生。学校以涉海专业为特色,打造“本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能交流”的本科层次海洋职业大学为愿景,开设海洋工程类、交通运输类、智能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现代服务类、护理保健类、财经商贸类、艺术体育类等40个高职专业。具备经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的含无限航区的船长、轮机长等在内的各类普通、高级船员、特种船船员等24项培训资质,另有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授权的海上交通安全技能培训项目资质。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8万人,每年各类培训生超4.5万人次,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学历教育和船员培训规模均位列全国前列。
学校以打造全国智慧校园示范校为目标,全面推进提高信息化大数据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服务、教育教学、师生发展的深度融合,建成智能化、数字化、物联化校园。学校加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确定116项建设内容,计划于2024年全部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后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将实现质的飞越,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有效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创新与管理创新。同时全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为学校管理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撑,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