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广东招生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70所。在本省,有28所高校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中山大学;而在省外,有50所高校面向广东省招生经济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上海财经大学。
一、广东经济学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广东省招生经济学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广东经济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广东本省开设经济学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8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中山大学(643分)、华南理工大学(639分)、暨南大学(603分)、深圳大学(615分)、华南师范大学(595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582分)、广州大学(575分)、华南农业大学(574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73分)、广东工业大学(567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中山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43 |
2 | 华南理工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39 |
3 | 暨南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24 |
4 | 暨南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16 |
5 | 深圳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15 |
6 | 暨南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03 |
7 | 华南师范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595 |
8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582 |
9 | 广州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575 |
10 | 华南农业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574 | ... |
19 | 广东海洋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508 |
20 | 韩山师范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94 |
21 |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87 |
22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83 |
23 | 广州新华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82 |
24 | 广州南方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81 |
25 | 广东培正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68 |
26 | 广州华立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47 |
27 | 湛江科技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44 |
28 | 湛江科技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39 |
2、广东经济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广东招生经济学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50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上海财经大学(639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629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24分)、中国政法大学(624分)、西南财经大学(620分)、中国海洋大学(618分)、合肥工业大学(611分)、中国传媒大学(609分)、西南大学(602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602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上海财经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55 |
2 | 上海财经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52 |
3 | 上海财经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39 |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29 |
5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24 |
6 | 中国政法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24 |
7 | 西南财经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20 |
8 | 中国海洋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18 |
9 | 合肥工业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11 |
10 | 中国传媒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609 | ... |
41 | 山西师范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527 |
42 | 湖南工程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524 |
43 | 福建江夏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511 |
44 | 新疆财经大学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99 |
45 | 太原工业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93 |
46 | 陇东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93 |
47 | 张家界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91 |
48 | 新疆政法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90 |
49 |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90 |
50 |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 经济学 | 本科批 | 489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广东省招生经济学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广东招生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简介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校简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791人(截至2024年5月7日),博士、硕士研究生5907人,外国留学生576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10000多人。 历史沿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是1964年11月设立、1965年7月正式招生的广州外国语学院(1970年10月至1977年11月曾称“广东外国语学院”)和1980年12月成立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和广州外国语学院先后分别于1994年9月和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划转广东省管理。199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1996年4月成立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1996年4月至2001年7月曾称“广东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划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学校是联合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大学外延计划的中国合作院校,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和国际译联(FIT)联席会员,列入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学校名录(AIIC),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所在单位,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首创单位,是入选中日韩三国首脑倡导的“亚洲校园”计划唯一一所外语类院校,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法律、国际仲裁)研究生项目,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基础韩国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日语专业建设系列全国唯一)入选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1门次在线开放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薪酬稳中有升,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就业满意度继续保持高位。学校面向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招生批次均为重点本科批。 科学研究
2、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办学传统是:忠诚担当、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奉法图强。
3、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涉及二级学科20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本科专业6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25门;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3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头实验室6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部级科研平台36个,省级科研平台63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部省合建盐湖化工、生态农牧大型系列研究设施,青海乡村振兴学院。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3248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项,科研经费总计达21亿元,鉴定科研成果110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奖143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多领域、有特色、高水平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加入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泰中教育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国际学术组织和联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马兰西亚理科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