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山东招生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25所。在本省,有4所高校开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而在省外,有21所高校面向山东省招生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一、山东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山东省招生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山东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山东本省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4所,排名前三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6分)、山东科技大学(562分)、青岛科技大学(555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606 |
2 | 山东科技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62 |
3 | 青岛科技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55 |
4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485 |
2、山东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山东招生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1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华北电力大学(北京)(624分)、北京科技大学(619分)、华北电力大学(保定)(613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610分)、江苏大学(586分)、北方工业大学(585分)、长沙理工大学(585分)、西南石油大学(580分)、东北电力大学(574分)、昆明理工大学(570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624 |
2 | 北京科技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619 |
3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613 |
4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610 |
5 | 江苏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86 |
6 | 北方工业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85 |
7 | 长沙理工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85 |
8 | 西南石油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80 |
9 | 东北电力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74 |
10 | 昆明理工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70 | ... |
12 | 三峡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64 |
13 | 重庆理工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64 |
14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63 |
15 | 西安石油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58 |
16 | 河南理工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44 |
17 | 辽宁科技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38 |
18 | 大理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21 |
19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507 |
20 | 黄淮学院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479 |
21 | 新疆理工学院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1段 | 479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山东省招生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山东招生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简介
1、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设有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文法学院、教育与现代媒体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物医药与护理学院等7个教学院,开设石油工程等3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法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等工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3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15门。
2、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清洁能源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和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分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60强和前1‰行列;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3、北方工业大学
学校创立于1946年,前身是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5年更为现名,1998年划转北京市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工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在7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精神,投身于新中国从传统工业到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级创新人才和先进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步入新时代,学校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开启全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现有教职工1243人,其中专任教师968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8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2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例为65.2%,高级职称比例为56.7%。拥有市级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6个、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