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化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江苏招生化学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81所。在本省,有14所高校开设了化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苏州大学;而在省外,有72所高校面向江苏省招生化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一、江苏化学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江苏省招生化学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江苏化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江苏本省开设化学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4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苏州大学(630分)、扬州大学(561分)、南京工业大学(572分)、江苏大学(565分)、南通大学(560分)、江苏师范大学(556分)、苏州科技大学(554分)、南京晓庄学院(543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536分)、盐城师范学院(529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苏州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30 |
2 | 扬州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84 |
3 | 南京工业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82 |
4 | 南京工业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81 |
5 | 南京工业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72 |
6 | 江苏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65 |
7 | 扬州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61 |
8 | 南通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60 |
9 | 江苏师范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56 |
10 | 苏州科技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554 |
11 | 南京晓庄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543 |
12 |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536 |
13 | 盐城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529 |
14 | 淮阴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526 |
2、江苏化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江苏招生化学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72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中国科学院大学(674分)、华东师范大学(658分)、北京师范大学(649分)、哈尔滨工业大学(632分)、中国海洋大学(631分)、华南师范大学(630分)、北京化工大学(625分)、宁波大学(610分)、西北大学(609分)、太原理工大学(608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74 |
2 | 华东师范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58 |
3 | 北京师范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49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32 |
5 | 中国海洋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31 |
6 | 华南师范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30 |
7 | 北京化工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26 |
8 | 北京化工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25 |
9 | 宁波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10 |
10 | 西北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609 | ... |
63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489 |
64 | 喀什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488 |
65 | 玉林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486 |
66 | 大庆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484 |
67 | 红河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478 |
68 | 伊犁师范大学 | 化学 | 本科批 | 474 |
69 | 赤峰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468 |
70 | 楚雄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468 |
71 | 南阳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464 |
72 | 通化师范学院 | 化学 | 本科批 | 463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江苏省招生化学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江苏招生化学专业的大学简介
1、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学校现有2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建设工程,10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3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0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0项(重大项目11项、领军人才项目2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1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青2项,国家优青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4项。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4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14项。35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
2、三峡大学
学校简介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8%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水利和电力行业就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近3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512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494项;在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或表彰中获国家级奖励52项、省部级奖励80项。
3、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黑龙江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办学80多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坚持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全力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为A类,哲学学科评为B+类,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学科评为B类,化学学科评为B-类,学科发展速度和整体实力居于省属高校前列。2022年再次获批黑龙江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16个学科入选建设序列,外国语言文学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建设学科,8个学科入选培育建设学科。
黑龙江大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良,校区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4亿元,馆藏图书430余万册,拥有可容纳3万余名学生住宿生活的大学城,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