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核工程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湖北招生核工程类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5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湖北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湖北省招生核工程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湖北核工程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湖北招生核工程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5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05组)(632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626分)、成都理工大学(593分)、南华大学(576分)、西南科技大学(第03组)(549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05组) | 核工程类 | 本科批 | 632 |
2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核工程类 | 本科批 | 626 |
3 | 成都理工大学 | 核工程类 | 本科批 | 593 |
4 | 南华大学 | 核工程类 | 本科批 | 576 |
5 | 西南科技大学(第03组) | 核工程类 | 本科批 | 549 |
二、在湖北招生核工程类专业的大学简介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入选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先后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年、2023 年,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先后两次签署协议,三方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建校以来,学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18项,其中国家奖82项,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取得了“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在国防科技领域,学校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有多项技术在“嫦娥”系列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民经济领域,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模式,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院系科研合作等项目,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高来华留学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计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学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3、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由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3月合并组建,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中南工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创办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衡阳医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湖南省衡阳医学院。学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
学校临床医学、化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核科学与技术入选“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有国家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平台9个;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社科研究基地等84个。学校先后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国防基础研究计划、核能开发专项等科研项目35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余项、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