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法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青海招生法学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99所。在本省,有4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青海民族大学;而在省外,有112所高校面向青海省招生法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北京大学。
一、青海法学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青海省招生法学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青海法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青海本省开设法学专业(文史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4所,排名前二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青海民族大学(441分)、青海师范大学(439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青海民族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23 |
2 | 青海师范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03 |
3 | 青海民族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441 |
4 | 青海师范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439 |
2、青海法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青海招生法学专业(文史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12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北京大学(613分)、复旦大学(594分)、中国政法大学(558分)、中央民族大学(553分)、华东政法大学(524分)、中央财经大学(541分)、西南民族大学(532分)、吉林大学(531分)、西南政法大学(520分)、西南财经大学(516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北京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613 |
2 | 复旦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94 |
3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58 |
4 | 中央民族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53 |
5 | 华东政法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45 |
6 | 中央财经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41 |
7 | 华东政法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39 |
8 | 华东政法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37 |
9 | 西南民族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32 |
10 | 吉林大学 | 法学 | 本科一批 | 531 | ... |
103 | 南昌理工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95 |
104 | 南昌交通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94 |
105 | 西安培华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94 |
106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93 |
107 | 武汉东湖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93 |
108 | 三亚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90 |
109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88 |
110 | 昆明城市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85 |
111 | 大连财经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84 |
112 | 天津仁爱学院 | 法学 | 本科二批 | 382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青海省招生法学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青海招生法学专业的大学简介
1、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1956年9月经国务院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学校于1979年招收藏语言文学、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是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2009年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民族地区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
学校始终扎根青海大地,立足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8项、冷门“绝学”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66项;出版专著教材324部,发表论文2550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64篇。现有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9个省级科研机构和29个校级科研机构。成立“青海省人民政府-天津大学 双碳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天津大学 中华民族艺术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厦门大学 青海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青藏高原蕨麻产业研究院”6个高层级科研机构。有国家民委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青海省联合实验室和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室、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入选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核心期刊目录。
2、武汉东湖学院
武汉东湖学院前身为创建于2000年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2011年转设并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由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2012年成为湖北省首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2014年入选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发起成立了湖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2018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学校秉承“厚德、笃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培养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一体”,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两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设有11个教学院(部)、本科招生专业45个、专科招生专业33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5000余人。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7门省级一流课程,10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改革试点学院,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3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群),7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荣获第八届、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学校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
3、三亚学院
三亚学院始建于2005年,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由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出资建设。作为中国成长最快、最具竞争力的综合类民办大学,三亚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自觉肩负大学使命与历史重任。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三亚学院前瞻海南自由贸易港“未来岛”的壮阔发展前景,共享海南健康岛、安全岛的环境生态优势,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主动引领教育改革创新,数字赋能高质量育人持续向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输出更多高层次智力成果、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而不懈努力。
近年来,依托院士工作站、超算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在海洋科技、南繁种业、环境生态、卫星遥感、健康管理、金融科技等方面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直接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发展所需。其中,“多位点着陆器与漫游者潜水器系统科学可视化研究”作为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已完成验收结项。“自贸港进出岛物流管控仿真系统”项目圆满完成并交付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使用。《多模式-多模型集合模拟气候变化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海南省为例》等多个项目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南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及应用》等获立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