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精算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湖南招生精算学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4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中央财经大学。
一、湖南精算学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湖南省招生精算学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湖南精算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湖南招生精算学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4所,排名前三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中央财经大学(632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629分)、西南财经大学(615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中央财经大学 | 精算学 | 本科批 | 632 |
2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精算学 | 本科批 | 629 |
3 | 西南财经大学 | 精算学 | 本科批 | 615 |
4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 精算学 | 本科批 | 545 |
二、在湖南招生精算学专业的大学简介
1、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0168人,硕士研究生5675人,博士研究生924人,外国留学生440人,成人教育学生2894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4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58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国家级课程,36门课程获批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5本,金融学院获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1位教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00余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省部级精品教材。学校主持的9项成果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入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入选国家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成为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基地单位。金融科技专业虚拟教研室和财经创业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金融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金融科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培养,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人工智能+税收”“人工智能+保险”联合学士学位培养,与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共建“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高起点设置“统计学-金融学”“供应链管理-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统计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高标准设立8个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高规格创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实验班、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全球税收治理菁英班、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等10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和项目,着力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商务部共建高校,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口碑。学校始终坚持和不断彰显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因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30余万校友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上凡是有贸易往来的地方,就有贸大人的身影”。招生生源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现有在校学生1.7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900余人,研究生6300余人,来华留学生2200余人。
3、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成都,有光华、柳林两校区,辖地2300余亩。校园湖光柳影,芳草绿树,翩翩学者,蔚为大观,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实乃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人文荟萃,名师云集。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等大师在此传道讲学;谢霖、陈豹隐、汤象龙、许廷星、刘诗白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授业解惑。截至2024年5月底,全校教职工224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80余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30余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国家级人才120余人,形成了海内外人才的“群聚效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