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信息安全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安徽招生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33所。在本省,有5所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而在省外,有28所高校面向安徽省招生信息安全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湖南大学。
一、安徽信息安全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安徽省招生信息安全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安徽信息安全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安徽本省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5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610分)、安徽大学(600分)、安徽理工大学(543分)、淮北师范大学(500分)、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429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610 |
2 | 安徽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600 |
3 | 安徽理工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543 |
4 | 淮北师范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500 |
5 |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29 |
2、安徽信息安全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安徽招生信息安全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8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湖南大学(637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33分)、南京邮电大学(614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605分)、西南大学(600分)、郑州大学(587分)、上海电力大学(583分)、西安邮电大学(583分)、江苏大学(582分)、天津理工大学(582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湖南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637 |
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633 |
3 | 南京邮电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614 |
4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605 |
5 | 西南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600 |
6 | 郑州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587 |
7 | 上海电力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583 |
8 | 西安邮电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583 |
9 | 江苏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582 |
10 | 天津理工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一批 | 582 | ... |
19 | 湖北警官学院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81 |
20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78 |
21 | 福建警察学院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76 |
22 | 江西警察学院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75 |
23 | 玉溪师范学院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48 |
24 | 新疆科技学院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47 |
25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31 |
26 | 长春建筑学院 | 信息安全 | 本二批 | 429 |
27 |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 信息安全与管理 | 本二批 | 427 |
28 |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 信息安全与管理 | 本二批 | 427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安徽省招生信息安全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安徽招生信息安全专业的大学简介
1、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前3‰);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437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142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全职引育“国家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领军人才7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523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7个高端创新平台以及安徽省实验室等38个省级科研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新光波导材料”研究成果刊载在Science期刊;学校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位居省属高校本级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46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三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现有“中国—奥地利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实验室”、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EDA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省部级科创平台54个。2016年以来,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1项。2023年实到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学校着力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布局15个地方研究院和25个技术转移分中心,逾300个校企科研平台为当地企业解难赋能,在推动地方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上作出了积极贡献。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强,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授权专利转让数量列中国高校专利排行榜第13位。
3、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坐落于素有“中国绿城”之称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2.18万余亩,其中,校园本部占地3982.5亩,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占地1.69万亩,校园本部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总计7.8万平方米,馆藏文献总量91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535万册,电子图书375万册。教学科研设备总值30.91亿元。下设25个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4017人、全日制研究生16751人,非全日制研究生2785人,来华留学生及港澳台生806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10967。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32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8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48人,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6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3人。
相关推荐: